版次:009 2025年10月20日
温暖的陪伴
她托起了小叔子的“生命方舟”
清晨的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车坝村,薄雾还未散尽,炊烟便在山腰间袅袅升起。61岁的吴祥树一边添柴,一边小心地守着锅里正煮着的抄手。灶火映红了她的脸,汗珠顺着皱纹滑落。
吴祥树个子不高,言语不多,却有着让人心生敬仰的力量。厨房那头,屋内传来轻轻的呼唤:“嫂嫂——”她立刻放下锅铲,抹干手走进屋内。屋里,中年汉子张玉明正艰难地撑着床头,双腿无力地垂在床边。吴祥树快步上前,双手稳稳托住中年汉子的腰部,轻声道:“来,起!”随着双臂发力,张玉明那140斤的身体被缓缓扶起,最终稳稳落在了床边的轮椅上。
这样的动作,吴祥树每天要重复无数次,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命运转弯处
她选择了不离不弃
2004年,张玉明在浙江打工时,从脚手架上坠落,造成高位截瘫。消息传回老家时,吴祥树正在流水线上剪线头,她手中的剪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那一刻,她只觉得眼前一黑。
连夜赶到医院时,医生冷静地告诉他们:“能挺过今晚,就算奇迹。”
张家三兄弟守在走廊,用破棉被裹着身子,一夜未眠。天亮时,张玉明活了下来——却再也站不起来。
医生催缴医药费时,当时经济情况窘迫的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吴祥树没有说话,只是从兜里掏出一叠包着手帕的钱,那是她和丈夫多年打工攒下的800元,也是他们的全部积蓄。“进了张家的门,就是一家人。”她轻声说。
老板凑的医药费很快花完,法院虽然判赔32万元,但钱却迟迟到不了手。无奈之下,张玉明被送回老家。原本约好兄弟几人轮流照顾,但一年过去,因为各家困难,提到接人的事,大家都没有吭声。
那天,张玉明红着眼说:“嫂嫂,我就想在这儿……”吴祥树使劲点点头。
从那一刻起,她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小叔子的“生命方舟”。
苦日子里的“光”
只要人还在日子就能过
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也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务。照顾张玉明的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吴祥树的身上。
每天早上,吴祥树会帮小叔子翻身擦洗,换衣处理大小便,再做早饭。每次托举小叔子那140斤的身体,常常憋得她满脸通红、手臂酸痛。夏天,汗水一遍遍浸透衣衫;冬天,冷水打湿的手冻得生疼。可她从没喊过苦。“谁让他喊我一声嫂嫂呢?”她总是这么说。
日子再难,吴祥树也没让家里断过烟火气。她种着七八亩地,照顾两个孩子,还要顾着家务。那几年,家里没钱买化肥,她每天鸡叫起床,天黑才歇,靠着一双手让地里照样有收成。
车坝村的人都说:“她是我们村里最能扛事的女人。”可吴祥树只是笑笑:“只要人还在,日子就能过。”
她没想到,这句话,后来也救了张玉明。
一团堆叠的彩线
缝回一个人的希望
瘫痪后的头几年,张玉明情绪极差。妻子因生活所迫离开,他一度绝望到想轻生。
那天,他盯着房梁发呆,眼里一片灰暗。吴祥树看着心疼,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女儿的刺绣拿到他面前。“你看这个花,好看吗?”张玉明挪开了目光,视线落在那团堆叠的彩线上。指尖无意识地蹭过丝线,软滑的触感忽然勾出一段记忆——女儿曾笑着说:“绣品能换钱”。这话像颗小石子,在他眼底沉寂的灰雾里砸出了涟漪,慢慢透出一些细碎的光亮。
打那天起,吴祥树每次去赶集,总会绕到针线摊前,仔细挑几团颜色鲜亮的线带回来。起初,张玉明只是无聊地模仿。后来,他绣出了第一双鞋垫,吴祥树拿去镇上赶集卖了钱。那一刻,他第一次笑了。
慢慢地,他已能独立编织鞋垫、线偶、挂饰等。他手中编出的小鱼、小马、葫芦,个个栩栩如生——为家里带来了一些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给张玉明带来了自信。
“要不是嫂嫂,我可能早就没得了。”张玉明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嫂嫂的不舍
装得下全世界的温柔
吴祥树是个喜欢“多管闲事”的人。
2006年,二哥家的两个孩子因生活困难,被送到她家寄养,一年交给她2000元。邻居都劝她别管:“你家都那样了,还要帮别人养娃?”她只是摆摆手:“多双筷子的事。”
此后十多年,她照顾四个孩子、一个瘫痪病人,还种地、做饭、洗衣、喂鸡。星期天,家里的衣服能堆成山,她笑着说:“一包洗衣粉都要用半包。”
2016年,小叔子的女儿也被送来了。她依旧没多说什么,只是又多铺了一张床。
如今,张玉明每月有900元补贴,村里还给大哥张玉文安排了收垃圾的活路。吴祥树依然操持着这个家,笑容里多了几分安然:“日子嘛,总归是越过越好。”
如今的吴祥树,背微微有些驼,发丝花白。可每天清晨,她依旧第一个起床,为张玉明烧水、擦身、煮粥。她说:“我只求我在的每一天,他都能好好活着。”
在火炉镇车坝村,提起吴祥树,没有人不竖大拇指。村支书罗娅琴感慨说:“我刚上任那会儿,还以为那是她的亲弟弟。”
吴祥树却从未向身边人诉过苦,也从不去争什么功德表彰。有人问她:“你不觉得亏吗?”她笑着摇头:“我亏啥啊,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二十年,七千多个日夜。吴祥树说得很淡然:“我只是舍不得看他那样。”正是这份“舍不得”,成就了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善意。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她在柴米油盐中坚守着大爱与担当。
在乡村的黄昏里,吴祥树家里的灶火依旧亮着。那一缕炊烟,正如她的信念——虽细微,却能温暖人心,照亮岁月。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