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拍科普视频把自己拍成“结节案例”引热议

“别慌,我这就把应对攻略给你们”

版次:012    2025年10月20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肿瘤科主任蔡明,在拍摄甲状腺超声科普视频时自查发现结节,相关视频短时间内获得上万条评论引发热议。网友既调侃“医生越看越沉默”,也担忧其健康并分享自身经历。蔡明回应称,发现结节虽意外但无需恐慌,结节不等于癌,这正是他科普的核心初衷。

医生拍科普视频查出结节引围观

“看,这里有个小结节。”“唉?这好像钙化灶?”镜头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肿瘤科主任蔡明手持超声检查仪,在自己颈部来回扫描,屏幕上的实时影像中,他陆续发现了甲状腺结节。这段原本用于科普的视频,因这一意外发现迅速在网络走红,短时间内收获上万条评论。

视频里,蔡明从讲解仪器操作到发现结节后语速放缓的细节,被网友敏锐捕捉。“怎么医生自己越看越沉默了,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紧张”“刚发现钙化灶时,主任的表情和我当初一模一样”,调侃之余,更多网友表达了关心:“看着像有钙化灶,赶紧抽空深入检查啊”“主任要照顾好自己,我们还等着看更多科普呢”。评论区里,不少网友主动分享自身经历,有人说:“谁还没几个甲状腺结节”,也有人坦言:“就是怕查出问题,好几年不敢做B超”,引发广泛共鸣。

10月16日,记者联系上蔡明时,他刚结束一台手术。“最近手术排得满,还没来得及去做进一步检查。”蔡明笑着解释,视频里的反应纯属自然流露,当时专注于讲解的同时发现异常,确实稍作停顿,没想到被网友细心捕捉并引发这么大关注。

坦言发现结节挺意外,但真没慌

“说实话,发现结节挺意外的,但真没慌。”面对网友最关心的“医生查出结节会不会紧张”的问题,蔡明给出了明确答案。他表示,自己平时专注于甲状腺疾病诊疗,每年体检也会关注相关指标,但这次为了让科普更直观,特意用超声仪实时自查,没想到真发现了此前未留意的小结节。

谈及拍视频的初衷,蔡明坦言,近年来关注甲状腺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对基础常识一知半解。“不少患者来就诊时,连甲状腺长在什么位置、超声检查具体查什么都不清楚,更别说区分结节的良恶性了。”他希望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大家直观了解甲状腺超声检查的过程,消除对检查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结节咋查咋应对,这份攻略请收好

视频引发的热议,也让“甲状腺该多久查一次”“查出结节怎么办”等问题成为焦点。蔡明结合临床指南和经验,给出了权威解答,为公众梳理出清晰的检查和应对路径。

在检查频率上,蔡明介绍,目前我国虽无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统一标准方案,但有明确的分层建议:一般人群20~29岁每两三年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以后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女性在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最好各加做一次检查。而高危人群则需要每年检查一次,这类人群包括有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家族遗传史者、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或核辐射接触者,以及碘摄入异常者。

若检查发现结节,蔡明给出“三步应对法”:首先保持冷静,避免自行上网查资料盲目诊断,更不要轻信偏方;其次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超声、血液检查等综合评估结节性质,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形态、是否钙化等特征判断结节良恶性;最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对应措施,良性结节定期随访即可,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恶性结节则遵医嘱进行手术或其他规范治疗。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