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4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4.25% ■9177所学校、640万学子……重庆教育发展水平迈入全国中上行列、西部第一方阵

教学相长 渝见未来

版次:003    2025年10月21日

大渡口育才红旭小学学生在时代楷模王红旭雕塑前开展思政教育

重庆市渝中区实验幼儿园,孩子们在学习磨豆浆。

两江小学引领学子在阅读中培养理想信念

昨日(2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我市“十四五”规划确立的12项指标已全面高质量完成。

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177所、在校生639.8万人、教职工50.6万人、专任教师40.9万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4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4.25%,三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西部第一方阵。

五年来,我市聚焦立德树人,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校园足球改革入选全国首批试点省市,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覆盖率100%,劳动教育成效全国领先。

学前教育 更普惠

聚焦公平优质,教育公共服务取得新成效。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7.03%,超出规划指标2%,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自2025年起,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及20余万儿童,有效减轻家庭入园负担。

努力打造“15分钟高品质学前教育服务圈”,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行动,以“新建一批、移交一批、回收一批、改建一批”的方式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从源头上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基本需求。截至目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较“十三五”末期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基础教育

更均衡

基础教育更均衡,“教共体”覆盖率达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达75%。中职学生升学比例也超过70%,超出规划指标20%。建成特殊教育学校41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率达98.99%。

为了将优质资源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解决“入学难”“入好学难”的问题,我市一方面加大教育硬件投入,在中心城区新改、扩建学校54所,新增优质学位27.8万个,有效缓解了人口聚集区域的学位紧张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办学模式,迭代升级集团化办学,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教共体”711个,覆盖率达85%,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帮扶乡村学校,让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深入开展“公参民”治理,39所优质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提供公办学位11万个,学生家庭每年减少教育支出22亿元。

高中教育

更科学

为满足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我市一方面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扩容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普通高中学校26所,新增学位6万余个,持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另一方面拓宽升学路径,在48所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为学生提供“普职融通”的成长通道,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减少了家长的“升学焦虑”。

职业教育

更精良

突出产教融合,产教供需对接更紧密。目前,全市已累计认定各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6个、备案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2个,建设市级职教集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基地等362个,连续5年加快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88%,实现“产业需要什么人才,职教就培养什么人才”。

突出贯通培养,成长成才渠道更通畅。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体系,目前全市中职学校有125所、高职专科46所、职业本科3所,在校生104.5万人。共设置近3300个专业点,基本覆盖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积极推进中职与高职、本科贯通式培养,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通职校学生升学通道,全市中职毕业生总体升学比例超过70%、高职(专科)毕业生升学比例达到20%。五年来,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超过110万人,年均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超30万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245万人次。

大学教育

更优质

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增长5%,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11.7万人,超出规划指标1.75万人,努力让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景变为现实。

近五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达14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达19所,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增至16个,数量实现倍增,A+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储能、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相关专业189个。

近五年累计培养毕业生160余万人,留渝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留渝人数达20.6万人。

2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83个,重庆大学工程学成为西部地区高校首个进入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新增2所职业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输送人才

五年来,我市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85万人,当前全市三大主导产业70%以上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我市职业院校,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师资更强

刘宴兵称,五年来,我市聚焦深化改革,教育现代化治理取得新成效。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率先在全国开展硕士研究生省级联合命题改革;数字教育领跑西部,教育核心业务数字化达100%,学校多媒体教室实现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直达学校班级。

教师队伍更强更优,获批全国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累计培育国家级名师1400人次、市级各类名师1.2万人次,引进顶尖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较2020年增长77%,“时代楷模”王红旭、“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龙梅等147个集体和个人获国家级荣誉。

合作交流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金玲称,“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内陆教育开放合作窗口”定位,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推动重庆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金玲介绍,我市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联合学院是中西部唯一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让更多重庆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建成30余个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机构,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留学重庆”成为首批全球推广的六大重庆品牌之一,来渝交流学习的海外青少年超过10000人。

聚力打造“职教出海”重庆新范式,将职业教育中国经验推广到俄罗斯、西班牙、泰国等50余个国家。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每年选派超过1000人公派出国留学;实施卓越校长工程中新合作培养计划,超过200名优秀中小学校长赴南洋理工大学深造,有效助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设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举办全球文明互鉴论坛、创办《文明互鉴(中英文)》期刊,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董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