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10月21日
□陈建素
二十几年来,妻子似乎已习惯了守望。晚饭后,她总是搬个凳子,在院前檬子树下,朝着儿子部队的方向,一直坐到夜深。我知道,她想当兵的儿子,儿子是从檬子树下走向军营的。
本科毕业那年,儿子来电说:“妈妈,今年部队招计算机专业新兵,我读完大学也可以参军了。”妻子在电话里说:“你一定要加强体能训练,我也要像‘檬子小院’的女人们一样当‘兵妈妈’。”儿子拿到入伍通知书,匆忙回家告诉我们。妻子一边忙前忙后,一边像大喇叭一样,不一会‘檬子小院’的人们都知道了妻子是一位准“兵妈妈”的消息。儿子离家前夕,妻子特地把亲手缝制的鞋垫塞进儿子的背囊里,语重心长地看着儿子:“到了部队好好训练体能,刻苦钻研业务,这鞋垫就像妈妈的两只手,苦了累了别怕,有妈托着你呢。”我眼眶湿润,儿子也双眼通红。只有妻子笑呵呵地,一遍遍叮嘱着。
入伍半年,儿子以全连训练第一的成绩传来喜讯,妻子笑得合不拢嘴。当兵第四年,他来电说科研任务艰辛繁重,天天很累想申请转业。妻子在电话里有点着急:“国家培养你容易吗?现在转业,妈不甘心,我们‘檬子小院’的父老乡亲不甘心啊。科技强军,科研不艰辛不累行吗?”妻子接着说道:“我们‘檬子小院’,33户人家,有32户送子参军,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已有35人参军,你是第一位本科入伍军人,你的照片还贴在现役军人栏上。”妻子的话,打消了儿子退缩的念头,回道:“妈妈请放心,只要祖国需要,我就终生献给国防事业。”可撂下电话,妻子就抹眼泪。
十年前我们进城,晚饭后,妻子总是搬把椅子放在阳台,朝“檬子小院”方向坐一会。每逢星期天,总要回老家“檬子小院”,把房屋收拾一遍,住上一晚。与退役老兵们聊聊天,听退伍老兵们讲他们的军营生活。我知道妻子听他们的讲述,似乎就是在听儿子的故事。
有一年儿子探亲回来,无意间撸起裤腿,一道长长的伤疤格外明显。我问:“这伤疤怎么来的?你把衣服解开,让我看看。”他说:“一次极限训练的路上,穿越茂密的山林,不小心撞到尖锐的山石。当时为了完成挑战,没敢停下来。回来时发现裤子跟伤口粘在一起。”他掀开衣服说:“身上伤了又好,好了又伤,我们在科研上要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且永远在闯关路上。”我说:“你呀,已不再是以前那个文弱的书生,已成长为一名能文能武的战士!”正说着,妻子走了进来,儿子来不及掩盖,正好被妻子撞见。妻子说:“伤疤对军人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啊。檬子树下走出去的军人,谁没留下几块伤疤。”我知道,她是假装坚强。儿子走后,她没事就坐在阳台上张望,期望儿子一定照顾好自己。
妻子回到老家,她和“檬子小院”的妇女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兵妈妈”。邻里村民,都为她们的深明大义竖起大拇指。母亲们总坐在檬子树下,用无私的守望,为她们参军的儿子,撑起一片辽阔而晴朗的后方。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