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5500多段道路 “会诊”150亿条数据 “破解”城市拥堵之源

科技民警徐龙的平安之路

版次:005    2025年10月24日

徐龙与同事一起研讨

徐龙正在执勤

徐龙 获评重庆市渝警楷模,重庆市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交警系统训练标兵;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嘉奖7次。获得7项国家专利。

每天早上,当市民开着导航驱车上路时,一条条数据就开始与天空中的卫星发生交互;与此同时,交通管理部门也开始通过平台调度各个路口的红绿灯亮灯时长,让每台车辆都能快速通过每个繁忙的路口……

超大城市的交通治理需要有一个“超级城市大脑”,重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大脑”。作为主要研发者,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交通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徐龙说,该系统上线后,重庆中心城区交通异常事件平均发现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2分钟,跨部门联动响应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提升了3.6%,拥堵指数从2.04降至1.92,早晚高峰消散时间分别提前25分钟和15分钟。作为一名科技民警,坚信数据的力量能够改变传统治理模式。

“把脉”山城

他让城市路网畅通有序

重庆被网民戏称为“一座导航软件都会迷路的城市”。出生于重庆的徐龙,大学所学专业是通信,自2006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徐龙将数字技术转化为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解剖并治愈着城市交通的“痼疾”,“比如红绿灯的时间调配是一门艺术,每天大家开车上路时都会经过监控设备,这些设备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交通大数据,这些数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人们常说,平原城市四四方方,东南西北方向明晰,而在重庆市民口中,“上下左右”才是指路的常用词汇。徐龙说,平原城市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重庆桥隧相连立交盘旋的路况,传统的交通治理经验在重庆往往“水土不服”。

“成熟经验表明,在重庆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前,往往只能解决局部问题,难以系统性地适配。”徐龙和同事设想,开发一套能够覆盖整个中心城区,能适应山地城市环境的智慧管理系统,让它为每一条道路精准“把脉”。同时,这套系统不仅能实现对拥堵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更能进行趋势预测,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干预”的跨越。为此,经过长达半年的技术攻坚,他和团队成员整合了中心城区5500多段道路的150亿条数据,“我们要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告诉我们每条路的‘身体状况’。”徐龙说。

如今,细心的司机们可能会发现,高峰时段想快速通过医院、学校附近路段是很困难的,但自从有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平台,交管部门可以精准预判拥堵路况从而及时地提前干预,实现跨部门联动,让交通效率大幅提升。

开发APP

他在执法细微处见匠心

如果说智慧交通系统是治理的“宏大叙事”,徐龙在执法规范化上的探索,则体现了他的“微观匠心”。

在日常执法中,徐龙发现路面执法中因裁量标准不统一,同一违法行为处罚尺度不一,不仅引发群众矛盾,还可能影响执法公信力。为此,徐龙带领团队历时6个月时间,首创编制了35万余字的《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执法指引》,将现行违法行为细化为946种情形,固化每种情形的法律条文、处罚依据等,并规范民警执法言行与程序。

作为科技民警,徐龙认为,仅有文本规范还不够,必须借助技术手段将其固化到流程中。2021年4月,“交巡执法通”APP应运而生——APP让民警“拍一拍、扫一扫、点一点”就能完成执法。同事们都说“工作效率提高了不说,争议也变得少了”。

同时,该APP还拥有自动核查人车信息并预警功能,它能支持216种简易程序违法“先取证后处罚”;提供电子罚单扫码缴费等5类33项便民服务。自2021年上线以来,重庆交巡警每起执法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每年减少纸质档案750万卷,节约支出超千万元,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荣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

守护安全

他为新兴产业发展系好“安全带”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带来的安全挑战,徐龙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安全这一新兴领域。从2021年开始,为构建“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管理体系”,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他带领团队走访56家车企及机构,一步步摸索。要打造健康管理系统,最难的是打通数据壁垒,协调各方利益。徐龙和团队成员就像探险家,在未知领域艰难跋涉。

在一次系统筛查中,他们发现某品牌某批次车型电池参数异常,及时反馈并督促厂家召回维修1700余台车辆,避免了因电池安全引发的潜在风险。

依托该系统,重庆建成了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综合检测站,创新“线上主动数据检测+线下精准项目检测”模式,形成“线上预警——线下检测——维修反馈”闭环,使新能源汽车万车事故率环比下降22.3%。相关经验更支撑形成了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其参与研发的项目荣获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从宏观路网到微观执法,再到新兴产业安全,徐龙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思考着如何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安心。他常说:“技术是冷的,但应用技术的人心是热的。”正是这份带着温度的匠心,徐龙和同事们持续为山城交通注入智慧动能,在超大城市交通治理中,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优化治理方案,让畅通的交通环境为市民游客提供更舒心的出行体验。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警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