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学绘画,74岁走进北大展厅
版次:005 2025年10月24日
陈素英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忠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0月18日,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国际文化节展厅里,74岁的陈素英站在自己的画前,笑得有些腼腆。
她是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的农民,也是全国10位受邀参展的农民画家之一。12幅描绘土家生活的画作,让她走进了北大的展厅。这些作品,获得了专家“画出百姓乡愁与故土深情”的高度评价。
“没专家说的那么好,就是画些我们村里的日子!”面对观众的点赞,她总是这样回答。虽然去年她的作品已入选全国新年画展,但站在北大的展厅里,她仍觉得“像在做梦”。
陈素英学画并非偶然。在磨子土家族乡,土家妇女大多从小学习挑花和刺绣。“农闲时坐在屋檐下绣花,就是大家的消遣。”她说,绣了几十年的花草鱼虫,手上的巧劲儿还是有的。
2021年,磨子乡被列为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由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对口支援,民盟重庆市委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
帮扶工作组走访时发现,当地村民绣的花样虽不讲究比例透视,但用色却很大胆,造型也很朴拙。重庆民盟画院院长李毅力提出,既然村民有绣花功底,何不让他们学习绘画,既传承土家文化,也开辟一条新的增收途径?
2022年4月,第一期画工培训班在由旧铁匠铺改造的画室里开班。陈素英和20多位村民一起报了名,她是其中年纪最大的。
年轻时没能学画,如今有了机会,陈素英格外珍惜。她成了画室最专注的学员。她总是最早到、最晚走,一幅画能反复修改好几天,直到满意为止。
“71岁才学画,上手太晚了,更要专心学习才行。”陈素英说,有时吃饭吃到一半,想起某个菜颜色不对,她会立即放下碗筷去调色。
陈素英画作的主题,全是她熟悉的生活——“种地、做饭、跳摆手舞等,是土家妇女的日常生活,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不需要特别构思。”她说。
在展览现场,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艺术总监宋亮站在陈素英的画作前,端详后对她说:“您的画笔下有泥土的芬芳,有四季的轮回,更有土家人真实的生活。”
随着作品一次次在外展出,陈素英的画作逐渐被更多人看见。磨子乡也专门成立了农民画社,培育出60余位像陈素英这样的农民画工。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北京、重庆展出,还走向了云南、浙江、新疆等地。不少画工通过订单创作、农产品包装设计等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