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 ○上海通过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等任务,丰富高中特色发展的类型

成都上海贯通式教育 能缓解中考压力吗

版次:007    2025年10月24日

社交媒体疯传“上海取消中考”消息

近日,成都、上海两地相继推出基础教育改革措施,因涉及“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等改革任务,引发了公众“取消中考”的误读。对此,两地教育部门均明确回应:贯通培养改革并非取消中考,而是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打破学段壁垒,探索小初高一体化育人路径。成都强调其试点仅涉及8所学校特定班级,上海则侧重资源弹性配置与特色高中建设。两地的共同目标是从“育分”转向“育人”,推动教育资源高效利用与人才连贯培养,中考制度仍将延续。教育部门呼吁公众以官方信息为准,避免不实传言干扰教育秩序。

成都市教育局:

试点取消中考系误读

“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教育大改革,部分地区试点取消中考”“天塌了中考要取消了”……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有关成都将要试点取消中考的消息,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这些消息从何而来?记者翻阅相关视频和网帖后发现,无一例外描述的都是近期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一项改革——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

据悉,该试点旨在从“育分”向“育人”转变,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共8所。该试点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面向全体学生,不搞选拔掐尖,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试点学校从该校小一(或初一)入学的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试点年级有两个班为贯通培养班,12年一贯制起点为本校小一和初一学生,普通高完中起点为本校初一学生。家长根据学生实际,自愿报名参加,中途也可自愿申请退出。

也就是说,参与贯通班试点的学生可以不参加中考,也可以中途退出后参加中考,学校都会充分保障学生就学权益。

10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再次明确回应,这一改革,可以说与“试点取消中考”并无直接关联。

首先从规模上来说,只有8所学校参与试点,范围极小,只是针对试点学生群体、试点学校的个性化探索,远非全市范围内的中考制度取消。

其次,据官方介绍,其改革的目的也不在于取消中考,而在于探索更科学、连贯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育人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等。

因此,网络传言所称的“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实为对贯通培养改革的误读,贯通培养目的在于构建“全链条育人”新生态,绝非简单的“免考”二字所能概括,而是通过教育结构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转换。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推行的贯通培养试点是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不影响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实施。

成都市教育局表示,请广大家长和学生勿信谣、传谣,一切教育政策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上海市教委:

长周期贯通培养并非取消中考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等任务引起关注和热议。10月22日,市教委就市民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

问: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当前,上海普通高中发展进入到新阶段,面临“扩优”和“提质”并重的发展任务。一方面适龄学生普通高中入学数量持续攀高,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面对较大压力,需要系统筹划,盘活教育资源,以应对入学过峰挑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优质高中的需求不断增强,需要激发每一所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让每一所高中能够获得发展机会,增强其教育服务功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持续进步,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更公平优质”的教育。

问:方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扩资源”。通过高起点新建、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和完全中学,挖潜扩能,加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通过加强薄弱高中建设、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建设科学高中、推进职普融通等试点,丰富高中特色发展的类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教育。

二是“夯内涵”。以“分类+增值”的方式激发每一所普通高中办学活力,抓住育人关键环节提升立德树人和因材施教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生长,实现普通高中“更公平、更优质”的发展。

三是“促协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共营开放协同的育人生态。

问:方案提出的“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优质初中向上延伸办学,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和含高中的一贯制学校”,怎么理解?

答:这是落实“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布局和育人方式改革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是实现资源弹性优化与充分利用。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和含高中的一贯制学校,结合学龄人口变化趋势适时调节不同学段规模,在学位供需波动时更具弹性,也能促进跨学段实验室、图书馆、剧场、特色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教育资源的不足或浪费。

二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持续探索。一直以来,上海部分学校探索长学制贯通培养并取得了系统性的工作经验,方案提出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构建一体化培养链,让学生成长路径更连贯,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效能。长周期贯通培养的实质是对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实现资源的贯通使用,并非取消中考。

问:为什么要开展“新优质高中成长项目”试点?

答:“新优质高中成长项目”,主要是针对办学基础较弱、发展主动性较强的高中,以新的质量观为引领,以面向全体学生、多元办学、注重进步、稳健发展为愿景,通过精准识别与结对帮扶、资源与政策倾斜、多维评价激励、系统支持与主动发展相结合等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学业增值、情感增进、幸福增强。

问:为什么要发展科学高中?

答:开展科学高中建设试点,通过系统性改进学校科学教育育人方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优化学习空间和设施设备建设,统筹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服务学生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一个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全新育人生态,培养具备扎实科学素养、卓越创新能力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未来创新人才预备队伍。科学高中建设既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也致力于科创人才早期培养,通过厚植科学教育沃土,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评论

“试点取消中考”? 误读背后有焦虑也有期待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取消中考”的讨论非常热烈,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改革,经常会被误读为“取消中考”。此前,2021年、2024年教育部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但两次名单公布后,都引发了“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等不实信息。

常常会出现“取消中考”的误读,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教育政策本身具有一定专业性,普通大众理解起来有门槛。若政策发布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解读,就极易给误解和谣言留下空间。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部分自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将复杂的教育改革简单粗暴地解读为“取消中考”,带来可观流量,一次次地消费着公众的教育焦虑。

而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普职分流带来的不确定性,才是公众对“取消中考”格外敏感的主要原因。在高考录取率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中考的“淘汰率”却让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敢放松。在家长们看来,孩子一旦在中考中失利,被分流到职业学校,似乎就与优质高等教育、理想职业发展渐行渐远。

说到底,家长关注中考是否取消,其实是期待教育不要那么“卷”,孩子不要从小就那么累,能拥有一个相对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不必过早地承受升学的重压,同时也能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被中考分流限制住人生的可能性。这种焦虑,不仅是对孩子个人命运的关切,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关注与期待。

化解这一焦虑,回应公众期待,需要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当下,随着各地积极探索职普融通新模式,职教高考改革、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中职学生的升学断头路已经打通,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也被拓宽,但是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然难以马上扭转。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更有前途的发展道路,逐渐扭转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公众能够从容地选择多元成才道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职分流比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普通高中入学比例持续上升,让更多学生看到了升入普高的曙光。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五大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扩资源”,要求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县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

及时辟谣是避免误读、阻断谣言传播的关键,但更重要的,还需直面问题背后的民众焦虑与期待,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据澎湃新闻、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