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金钱板艺术领域深耕50多年,是蒋派第九代金钱板传承人——
版次:009 2025年10月24日
央视四套播出他表演的节目
蒋泽光和女儿蒋荣璐随时任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中)参加全国曲艺巡演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陈维
在重庆荣昌的大街小巷,若闻一阵清脆铿锵、如玉盘走珠般的竹板响,那大约是重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泽光正敲着他的金钱板,将巴蜀文化的神韵悠悠传唱。
这位已在金钱板艺术领域深耕50多年的蒋派第九代金钱板传承人,以近60载的人生为眼,三块楠竹为板,在曲艺天地里奏响了一曲非遗传承的时代强音。
4岁时踩着板凳走上舞台
蒋泽光1965年生于四川省荣昌县双河公社(现重庆市荣昌区双河街道)。虽生在农村,但他家却是一个民间艺术之家。曾祖父蒋朝海是研究“圣谕”(劝世文,劝人行善的评书艺术)的学者;祖父蒋廷中系私塾教师,痴迷金钱板与道情(一种地方演唱形式),与荣昌本地竹琴大师杨庆文是世交;父亲蒋世远更是当地民间说唱“全褂子”,顺口溜、言子、歇后语、四川锣书信手拈来,样样精通。
幼时的蒋泽光最爱的就是搬着小板凳,挤在戏台角落看父辈表演。当父亲手中的楠竹铜板碰出金戈铁马的交响,台下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时,他总是忍不住攥紧小拳头,心里满是骄傲。当时的他还搞不明白,这几块竹板,竟有这么大的魔力。4岁那年,他踩着板凳上台,跟着父亲哼唱简单的唱段。虽有些怯场,可当竹板响起,观众投来善意的目光时,他忽然觉得,自己天生就该站在这个舞台上。那一刻,金钱板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底。
金钱板的身世,本就颇有传奇色彩。据说,“八仙”之一曹国舅,常年不离手的竹板与金钱板的形状颇为相似。此外,传说古时候黄帝心生烦闷,为了解闷,便叫人用三根金笺,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边打边唱取乐,被誉为“金笺板”。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以三把宝剑击乐而歌,以消去烦恼和寂寞,时称“金剑板”。而最具烟火气的,则是宋代水泊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曾以三块树板沿街说唱乞讨,取名“三才(天地人)板”。后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时期又叫“打连三”。明清时,正式用四川楠竹挖洞嵌入铜钱,因三板立起形如“川”字,定名“四川金钱板”,于是有了这独具四川麻辣味的曲艺形式。“这些故事,公公和父亲讲了一遍遍,我总听不腻。总想有一天,我也能把这些故事唱给更多的人听。”蒋泽光回忆说。
“这才是真正的金钱板”
1982年,17岁的蒋泽光中学毕业后,凭着一口巴渝言子和一手金钱板的绝活,被双河镇文化站站长陈昌志破格录用,吸收为文化站学员。可真正接触专业曲艺后,他才发现自己学的那点本事不过是皮毛,看到竹琴大师杨庆文弹琴,手指翻飞间满是韵味,他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那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真功夫学到手。为了精进技艺,他踏上了拜师之路。
拜杨庆文为师时,他勤快地帮师傅干扫地、烧水等杂活,只为能博得师父喜欢,得到更多提点。后来,经杨大师推荐,他跟了金钱板泰斗、成都曲艺团副团长邹忠新学艺。他把师傅的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都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用心领会,练到手指磨出茧子,板声在深夜的院子里回荡。1983年6月,重庆“言子大王”吴文到荣昌讲评书时,蒋泽光把吴文请到家里,拜他为师。1988年6月,他被县文化局推荐到四川省曲艺团,跟随涂太中、王祖剑、沈伐和王永梭等前辈学习曲艺。“那时候没想过苦不苦,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学到曲艺的精髓,怎样把技艺练扎实,不能辜负师父们的期望。”蒋泽光说。
1985年9月,蒋泽光自编自演的第一个金钱板作品《巧计》在荣昌首届文艺汇演中“炸场”。其构思之巧,表演之活,让评委拍案叫绝。演出结束后,有评委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才是真正的金钱板”,蒋泽光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这部作品不仅成功拿下了一等奖,还在央视三套连续播出。
1986年6月,央视四套以《农民艺术家蒋泽光》为题报道其事迹,他也因此斩获“巴蜀十大笑星优秀奖”。2005年5月,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青年文化名人”称号。
年龄最大的徒弟90多岁
2008年8月,蒋泽光被破格招录到荣昌区文旅委,任创编表演部主任。在这个新平台,蒋泽光有了大展拳脚的广阔空间,艺术生涯也迎来了更大发展。可他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光自己会还不够,金钱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要是在我这一代断了档,我就是罪人。”他说。
他的女儿蒋荣璐,自幼受其熏陶,三四岁就会念顺口溜,很快学会了打金钱板。为方便表演,蒋泽光还特意为女儿制作了一副小金钱板。如今,蒋荣璐已成为荣昌小有名气的曲艺新星,主持、歌曲、舞蹈、方言、快板、相声、小品等样样精通。后来,那副小金钱板又传给了小外孙,成就了“金钱板三世同堂”的佳话。凡有市级或全国赛事,全家必参与,父女表演,妻子和小外孙加油,重现祖孙6人同打金钱板的画面,蒋泽光感慨说:“这门手艺,总算有接续的盼头了。”
为了让金钱板“活下去”,蒋泽光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广收门徒1000余人。90多岁的长寿老人殷澄宇,是蒋泽光年龄最大的徒弟,2005年在央视看到蒋泽光的高超技艺,成为其铁杆粉丝,主动拜师后时常请教学习。最小的徒弟蒋语程是其外孙,两岁就登台,不到三岁就与四岁的姐姐和家人一起,代表荣昌参加重庆市的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知情人告诉笔者,从机关干部到小学生,从企业职工到银发老人,都有蒋泽光的“板友”。
他积极创建非遗基地,四处奔走协调,在荣昌文化馆、双河中心小学建起两个金钱板非遗传承基地,还在区委办、学校、老年大学等建了6个区级基地。小学基地建起的那天,他站在教室里,看着孩子们拿着小板子认真练习,眼眶湿润,感叹道:“以后,金钱板就能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了!”
为了编写教材,他克服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难,熬夜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把金钱板的历史源流和技艺手法,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韵文,印发《新千字文》10万册。
更令人称奇的是,蒋泽光和女儿蒋荣璐还是“书法奇人”,父女两人都能左右开弓同时挥毫,甚至还能口咬笔管写出刚健有力的书法作品。他把书法与金钱板技艺有机结合,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成非遗传承标杆人物
通过大半生的打拼,蒋泽光父女共创作作品3000余件,发表作品数百件。《国宝》《尊师重道》等作品曾6次斩获全国书法曲艺大赛一等奖。此外,还获得重庆市级一等奖20余次,各级奖励上百次。每次拿到奖项,他都会把证书收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金钱板的荣誉,是家乡荣昌的荣誉。”他说。
2007年10月,蒋泽光和女儿一同主演了由重庆电视集团总台摄制、以父女从艺经历为原型的大型电视剧《黄葛树作证》。他们还参拍了《兄弟兄弟》《傻儿传奇》《川渝道上金钱板》《心愿》等影视剧20余部。他多次与刘兰芳、姜昆、冯巩、毛阿敏、刘欢、韩红、费翔等明星同台演出,把金钱板的声韵送到了千万观众的耳中。
从央视《国际新闻》《欢乐中国行》,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从国内舞台到20多个国家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蒋泽光的名字与金钱板紧紧相连。他被编入《中国当代技术人才荟萃》《中国美术书法名人大典》,成了非遗传承领域的标杆人物。面对这些荣誉,他始终很清醒:“我就是个打金钱板的,能让人知道金钱板、喜欢金钱板,比啥荣誉都强。”
如今,已近花甲的蒋泽光仍未停下脚步。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家里练上一段金钱板,板声清脆,一如几十年前。此外,他根据世代家传和四代主演,花了大量心血,十易其稿,创作出大型沉浸式情景剧金钱板《竹润九州》。他常对身边人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金钱板这一件事,余生最大的心愿是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好更快地让金钱板走出重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那三块楠竹铜板,在他手中既是传承的百年乐器,更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蒋泽光用一生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的老物件,而是能在新时代奏响最强音的活艺术。而这曲金钱板的长歌,也将在它和无数传承人的接力中,谱写出更动人的非遗传承新篇章。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