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参与改造、维护,小地方营造出“微幸福”……

“口袋公园”成和谐社区幸福砝码

版次:005    2025年10月27日

宝圣东路社区更新后的口袋公园

步月湾口袋公园一角

游人在步月湾口袋公园打卡

宝圣东路社区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从杂草丛生的边角地,到绿意盎然的小花园;从闲置零散的城市地块,到老人漫步、儿童嬉戏的乐园,近年来,重庆以一个个精巧的“口袋公园”,悄然提升着市民家门口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如今,这些镶嵌在城市角落的“口袋公园”,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更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关怀。

居民参与改造

鸡飞狗跳的空地成了人气新场景

渝北区回兴街道宝圣东路社区属于农转非较集中的安置区域,常住人口1.3万人。其中的民康园、民乐园片区属20多年的老旧片区,楼栋之间的公共地带长年杂草丛生、鸡飞狗跳、垃圾遍地,脏乱差的环境让当地居民苦不堪言。该社区书记幸礼称:“居民为此小纠纷不断,只要我一上班,大部分时间就陷入处理哪家的狗乱咬、哪家的鸡乱拉屎这样的投诉杂务之中。”

去年年底开始,为上述事项找幸礼的居民越来越少,相反的,主动参与社区院坝会、居民自治的人越来越多。原因很简单,“我们利用城市更新的机会,搜集居民意见和建议,对辖区老旧片区可以利用的闲杂场地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规划和改造,以口袋公园的方式,美化环境、增设文娱健身设施,让大家工作、学习之余,在家门口就有了休闲游玩的新场所。”

63岁的张昭玉家住该社区民乐园片区,她一直坚持晨跑习惯,“之前早晨出门要结伴,因为沿途路灯昏暗,路面高低不平、到处坑坑洼洼、积水四溢、垃圾遍地,路上鸡、猫、狗乱窜……”

现在,民乐园7栋、8栋楼下的上千平方米公共区域,被打造成了集健身、娱乐、儿童乐园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健身区可以打乒乓球、网球,休闲区的廊亭可以喝茶、下棋,儿童乐园放置了跷跷板、弹簧摇椅等。围绕功能区的四周露天则安装了配有水杯卡槽、扶手、雨伞架和拐杖架的适老座椅。

家住8栋的陶纯娅称,之前自己的休闲时间多是到附近的麻将馆消遣,自从楼下脏乱差的公共区域被改建成了口袋公园后,“现在我们不仅能推窗见景,到楼下的口袋公园游玩已成日常的‘必修课’。”她告诉记者,每天下午她都会按时和约好的邻居一起到楼下的公园见面,“雨天我们就在廊亭里聊天、玩牌,晴天就健健身、跳一下院坝舞,快乐又惬意。”因为人多,怕去晚了没位置,陶纯娅和邻居们经常是吃了午饭就直奔公园了。

邻里纠纷少了

口袋公园营造出别样的“微幸福”

78岁的张渝斌大爷在该社区担任调解员已有好几年,他告诉记者,之前,该社区的一些荒置地因闲杂物乱堆放、部分居民喂养鸡、鸭、猫、狗等导致邻里纠纷不断,自从这些地方被因地制宜改成不同功能的口袋公园后,这样的事情至今已几近杜绝,更有甚者还当起自治监督员,对破坏环境的人、事主动、积极引导、制止。“家门前的口袋公园不仅为居民营造出别样的‘微幸福’,更让基层治理贴近了民意、温暖了民心。”

如今,该社区已建成适合休憩、健身、娱乐等多类型口袋公园5个,脏乱差和鸡飞狗跳的场景已不复重现,这些口袋公园在早晨和下午、晚上时段,已成当地居民休闲游乐、运动健身和邻里交往的高频聚集地。见面的机会增多,大家除家长里短的寒暄外,对社区工作、活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社区的议事会如今已从办公室搬到了口袋公园里,旁边专门设置了公告栏,社区的大小事在此公示”,幸礼称,现在辖区居民已习惯了路过时看看公示栏,了解社区的大小事项,“大家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认可度和配合度更高了,参与社区自治、监管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观江休闲娱乐

曾经的闲置荒地成了老友联络点

沙坪坝滨江路上的步月湾口袋公园,在当地居民口里还有一个通俗称谓:耍坝。它前可观江景,后连餐饮街,周边是密集的居民区。

10月24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园一角的便民饮水点旁,一位身着黑色夹克的大爷正在自备的音响前,手握麦克风,跟随音乐节奏沉浸在自己浑厚、低沉的歌声中,旁边的大圆形桌凳上,坐着七八位正在聊天的大爷大妈。

看到记者靠近,唱歌的大爷关闭音响,主动和记者攀谈。他称自己家住金沙港湾,是当地的老居民,“以前没有这个公园的时候,这里就是条闲杂的通行道,我每天到桥下去唱歌,这套行头搬起有点吃力。公园打造出来后,我每天基本上就是定时定点来这里自娱自乐了。”

公园的另一角设置了儿童乐园,其中有木制和塑料的滑滑梯、炮台式座椅等。71岁的高大爷正陪着3岁的侄孙在玩滑滑梯,他告诉记者,之前自己一直住在附近的胜利村,因为拆迁,10年前已搬到距此1公里外的汉渝路居住。“今天和家人来江边吃午饭,顺便带侄孙在公园玩玩。”

高大爷称,口袋公园之前是闲置的荒地,杂草丛生,通往江边的小路一下雨就打滑,“大家从这里就只是路过而已。现在被打造成了口袋公园,不仅配置了休闲、娱乐设施,环境改造后更变成了一处美景。”最近,天气晴朗时,高大爷和爱人晚饭后会步行到该公园散步。“以前一个厂子的老邻居拆迁后,有一部分搬到附近一二公里的地方居住,虽然隔得不远,但至今有的已有10来年没有联系。”步月湾口袋公园建成,久不往来的老同事、老邻居开始在这里聚集。高大爷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因为来公园散步,我和10多年没有来往的几个老同事竟相逢了,只要天晴,我们就会按时来这里碰面,下棋、聊家常、回忆年轻时的美好……”

“数”说城长

推窗见绿

重庆五年建成各类公园上千个

据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注重“见缝插绿”,建成了370多座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通过精心设计,这些曾经的“边角料”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

除了“口袋公园”之外,重庆近年来紧扣山城特色,充分挖掘山水、崖壁资源,新建了包括三板溪公园、竹溪河公园、凤栖湖公园在内的近600座城市公园,以及42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五年来,重庆对全市358座老旧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更新了老旧设施,优化了景观植被,完善了运动功能,让这些公园变得更舒适、更便民。同时,重庆还梳理了全市235个城市公园内的356处开放共享空间,开放了草坪、林下空间,并配套了公厕、直饮水、休憩座椅等设施,让公园真正成为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亲子互动的首选地。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董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