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哈密

版次:010    2025年10月27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汤涛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机场时,天边的晚霞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从东天山的脊梁上泼洒出金红交织的颜料,将整片天空染成一幅流动的油画。浅墨色的云朵披着柔和的光晕,在暮色中轻轻浮动,仿佛在低声讲述这片土地千年的故事。

那一刻,我终于踏上了梦中的哈密——那个在记忆里只属于香甜瓜果、葡萄干与烤羊肉串的地方,如今正以一种更为深沉而壮美的姿态,向我徐徐展开它的魅力。

—1—

哈密,新疆的东大门,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门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咽喉要道。

上个月,受哈密市委宣传部之邀,我与垫江教师合唱团一行52人,远赴两千多公里之外的这片热土,参加“凤起潮鸣·凤凰台”杯首届合唱季展演活动。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跨越山河的精神对话。

临行前,我们心中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感恩——疆电入渝,哈密那条横跨几千里的输电线路,像一条金色的血脉,点亮重庆万家灯火。正是这条“电力丝路”,让渝哈两地虽隔千里却心手相连。

“我们要以歌为桥,谱写新时代渝疆交融的新篇章!”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启程而来。

迎接我们的,是哈密市融媒体集团工作人员宋思苑温暖的笑容和朴实感人的问候:“虽然从市区过来要三个多小时,但我们必须来接你们——来自重庆的亲人!”

她的一句话,瞬间融化了我们旅途的疲惫,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并非抽象的话语,而是藏在一言一笑中的深情厚谊,是跨越地域的心灵相认。

大巴车行驶在G575国道上,窗外戈壁苍茫,风掠过荒原,卷起细沙如烟。

小宋一路为我们讲述着哈密的历史与今朝:今年6月10日,“疆电入渝”工程正式投产送电;7月15日,巴里坤机场首航直飞重庆成功。时空的距离被科技缩短,情感的纽带却因人文而愈加绵长。

她说:“我们不只是送电,更是传递一份情。”我凝望着窗外绵延不断的铁塔,忽然明白:这一根根铁塔架起的,不仅是电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具象表达。

—2—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落在哈密回王墓静谧的庭院中。九世回王,这位维吾尔族的杰出领袖,在两个多世纪前便坚定地宣称:“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他率众平叛、维护统一、守护边疆,用一生践行对祖国的忠诚。站在这座融合中原与伊斯兰风格的陵园前,我们肃然起敬——历史从未远去,信仰早已扎根于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走进哈密博物馆,时间仿佛倒流千年。展柜中陈列的丝路遗珍,无声诉说着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的辉煌过往。驼铃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商人、僧侣、使节等曾在这里驻足歇息,带来语言、宗教、艺术的碰撞与融合。而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莫过于左宗棠驻节哈密凤凰台的162个日夜(1880年5月至1880年11月)。

1876年,年逾花甲的左宗棠抬棺西征,誓死收复新疆。后来,他在凤凰台设立大营,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彼时风沙漫天、粮草匮乏,但他以“寸土不让”的决心,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如今,凤凰台已成为一座精神高地——它不单是一座古迹,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华儿女守土有责的担当,象征着各民族共御外侮、同护山河的集体记忆。

站在凤凰台上极目远眺,不见旌旗猎猎,亦无战马嘶鸣,唯有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相伴。可就在这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左公拄杖登台、指点江山的身影。他种下的柳树,至今仍在天山脚下吐露新绿;他播下的爱国种子,早已在代代哈密人心中生根发芽。

—3—

当晚的合唱展演,便是在哈密这样厚重的历史背景下拉开帷幕。垫江教师合唱团献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欢快的旋律展现出重庆人的激情与豪迈;《再回首》《爱永在》的深情演绎,如长江之水缓缓流淌,唤起无数人心底的乡愁与感动。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掌声雷动。

那一刻,歌声超越了语言,艺术打通了心灵。重庆的巴渝风情与新疆的辽阔豪情,在舞台上交融共生,奏响了一曲“美美与共”的时代交响。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后台——一位名叫朱俊的年轻支教老师,眼含热泪迎上前来:“我真的没想到,能在两千公里外听到家乡的声音!”

原来,这位从垫江来哈密任教的研究生,8月份才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他选择用音乐作为桥梁,在课堂上向孩子们教授重庆民歌,也向孩子们学习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舞蹈。他说:“当我教孩子们唱《黄杨扁担》时,他们的眼睛亮了;当我学跳他们的舞蹈时,笑声连接了两颗心。”

这,不正是文化润疆最真实的样子吗?不是口号式的灌输,而是润物无声的浸润;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共鸣。

演出之余,我们的团员与新疆各族文艺工作者交流,将重庆民歌与哈萨克族非遗“黑走马”巧妙融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新篇。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创新,更是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哈密的土壤里悄然萌发。

—4—

文化交流只有短短三天,真实的哈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里有甜蜜的瓜果,更有炽热的情感;有古老的遗迹,更有奋进的时代步伐;有大漠孤烟的苍凉,也有万众一心的温情。

更重要的是,哈密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爱国”与“团结”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哈密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粥一饭、一歌一笑。

从“左公植柳”到“疆电入渝”,从“丝路驼铃”到“高塔银线”,历史总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同一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各民族始终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今天的哈密,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文化的温度凝聚人心,以发展的脚步书写新的传奇。

离别之际,回望这座被晚霞笼罩的城市,我不禁轻声吟诵:

有一种甜蜜,叫哈密;

有一种深情,叫祖国;

有一种力量,叫团结……

愿这歌声永不消散,愿这份情谊绵延久长。愿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最恢宏、最动人、最甜蜜的交响乐章!

祝福你,亲爱的哈密!愿你的明天,如瓜瓤般甘甜,如星空般璀璨,如春风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