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

版次:011    2025年10月27日

□何清

那年盛夏的清晨,微风徐徐,狮子坡上飘来桃子熟透的香气。父亲背着我一起去狮子坡,穿行在桃林间,白里透红的桃子在枝头间晃动,感觉世界都是香的。我奋力伸出小手,竭力用指尖去触碰那诱人的香桃,却总也够不着。父亲踮起脚尖,将我稳稳托高,让我亲手摘下那份香甜与喜悦。

父亲的背是山,父亲的背是船,父亲的背是摇篮,父亲的背是我成长的依靠。伏在父亲的背上,潜移默化间,让我从小便感悟到,人生的目标要定高一些,就像踮起脚摘桃子那样,只要不放弃,总会一点点接近梦想。

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天天接送我上学放学,尽管家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他宽宽的脊背,却成了我上学放学路上最安稳的座驾。

我家住在狮子坡北面山脚下,学校坐落在狮子坡南面山脚下,从北到南,沿着一条小路翻过山坡就到了学校。那时,总感到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上学中途几乎从不歇息,也从不说累。在近半小时的上学路上,我常在父亲背上听他“唠叨”: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好,从小要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当时还不完全懂得那些话的深意,但听多了,这些话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一天,教室里传来“咔嚓”一声,我坐着的条凳折断了一条腿。老师要求我带回家修好再带回学校。放学了,我抱着那条断腿条凳,低着头慢慢出校门。父亲却没有责备我。回家后,父亲找来工具和材料,敲敲打打一番,不多时便让条凳重新稳固。第二天清晨,忽然下起大雨,父亲便反背着手,牢牢抓着那条刚修好的小条凳两端,让我稳稳坐在上面。我紧贴着父亲的背,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小手紧紧抱着他的手臂,母亲在我们身上套上一件宽大雨衣。一路上,风雨交加,豆大雨点噼里啪啦打在雨衣上,伏在父亲的背上,风雨都挡在了外面,让我感到安心与温暖。这一幕情景,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镌刻在我心中。

有一年春节,父母商定要回老家过年。那时交通远不如现在便捷,回一趟老家并不容易——先要乘客运汽车到老家所在的场镇,再沿着一条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放假第一天下午,父母牵着我们兄弟俩,提着两大包行李——里面装着大米、衣物等,赶往父亲的乡下老家。经过两个多小时颠簸,抵达场镇已是傍晚。月光如水,轻轻洒在河边小路上,我们沿着小河边走小路、过小桥、穿竹林,一步步向家的方向走去。那时我8岁左右,走这样的远路显然力不从心。父亲见状,便让母亲拿行李,自己则轮流背着我兄弟俩赶路。前半程,他背着弟弟;后半程,便将我背到了背上。或许是太困倦了,当我靠上父亲的背上时,很快就进入梦乡,等醒来时,我们已经“胜利”到家了。

岁月流转。有一天,突然发现父亲老了,步履蹒跚,但父亲的背脊却始终挺直。走在大街上,父亲的步幅似乎一下子慢了下来,背影一点点地移动,全然没有匆忙稳健的样子。经风沐雨,人世沧桑,父亲似乎一直在用他挺直的脊背告诉我,只要脊背挺直了,人生就不会佝偻。

如今,父亲已化作天上星悄然远去,那份深沉父爱,渐渐沉淀为我生命中永不消散的微光。童年时,父亲常常背着我去看外面世界,趴在那温暖的背上,我不仅听到了欢笑声与风雨声,更学到了做人道理与处世智慧。那坚实的脊背,就是最富温度与智慧的启蒙课堂。

(作者系重庆市永川区作协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