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5年10月28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罗昭伦
万盛与桐梓接壤处,山川纵横,河流蜿蜒。鲤鱼河、羊磴河、坡渡河、藻渡河,这些名字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仿佛古老的歌谣,悠悠传唱着先辈们生活和奋斗的过往。它们从巍峨的崇山峻岭间奔腾而下,时而湍急,如万马奔腾;时而平缓,似潺潺细语。一路与纵横交错的渝黔古道相伴相生,河水的流淌声与古道上的马蹄声、脚步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一曲跨越千年的历史乐章。
一 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自远古时期起,从万盛城区的东林经青年、关坝入黔的渝黔古道,便肩负起两地交流往来的重任,连接着两地的经济与文化。20世纪50年代因交通不便,这条古道便成为人们沟通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
沿着渝黔古道,从东林和平村出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河口,这里是孝子河与清溪河的交汇处。河水在此汇聚,形成独特而壮观的景观。当年,在两条河流交汇的水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或满载着生活物资,或搭载着远行的旅人。船工们熟练地操控着船只,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跨过孝子河上那座略显质朴的便桥,沿着塔山垭口的小路前行,西口处的小牌坊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刻着“四〇三煤矿”(东林煤矿)的字样。在那个煤炭资源匮乏但工业发展急需能源的年代,全国各地的劳工来到东林煤矿,用简陋的工具,在黑暗的矿井中挖掘着希望。清晨,劳工们迎着晨曦,带着干粮和工具,走向矿井;夜晚,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收获的喜悦归来。
煤矿的开采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动,使万盛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
从孝子河边乘船到王爷庙上岸,当时的渡船是人工撑船摆渡。船工们身着粗布麻衣,皮肤被岁月和阳光打磨得黝黑发亮,他们挥动着船桨,嘴里喊着有节奏的号子。每一次摆渡,都是一次与河水的较量,也是对勇气和技巧的考验。河水湍急时,船工们需使出浑身解数,与汹涌的河水搏击,以确保船只能够平稳前行;风平浪静时,他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专注地掌控着船只的方向。上岸后,顺着孝子河边的小路前行,进入神秘的二郎峡。峡谷幽深静谧,两侧山峰高耸入云。峡谷内植被繁茂,四季常青,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增添了几分空灵。
沿着小路抵达桃子凼,穿过如今的公路,爬上沙滩,继续前行,来到南桐煤矿、石桥、轮子坡一带。
南桐煤矿是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为重庆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煤矿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穿梭在岗位上,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财富。石桥横跨在溪流上,桥身由巨石砌成,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匆匆脚步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轮子坡因地势起伏,恰似轮子而得名。这里的山路崎岖蜿蜒,行走其间,需要付出很多体力和毅力,但却阻挡不了人们往来的脚步。人们背着沉重的货物,一步步艰难地攀爬,汗水湿透了衣衫,但眼神却充满坚定。他们知道,每一步都是向着希望前进。
古道上的另一条线路,同样充满传奇色彩。
从东林经清溪过榜上村吉寿桥,这座石桥已有数百年历史,桥身上雕刻着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精美图案,每处雕刻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美好祝愿。
吉寿桥不仅是一座连接沿河两岸的交通桥梁,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如意的期盼。每逢重要节日,当地百姓都会来到桥上,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五里村、打斗垭、垮垮桥(利济桥),这些地名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垮垮桥虽名为“垮垮”,却在岁月长河中坚守着使命,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和时代更迭变迁。它经历无数次洪水冲击、风雨侵蚀,却依然顽强地横跨在溪流上,为人们提供着便利。
从轮子坡的小路爬坡,便可以通往青年、关坝方向,踏入贵州。在这条线路上,每一个村落、每一座桥梁、每一个垭口,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共同编织成这条古道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二
三条别具风情的路线
万盛的另一条渝黔古道,从万盛开始,朝着东林腰子口方向延伸,这里有着三条别具风情的路线。
一条是从腰子口经阳春沟、鱼子岗、万家山到八角庙。阳春沟里溪水潺潺,四季如春,溪边生长着各种珍稀的植物。传说,鱼子岗曾是鱼群聚集的地方,每当雨季来临,河水上涨,鱼群便会逆流而上,聚集在此。鱼群在水中穿梭,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光芒,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沿古道过八角庙后,再翻山到达鲤鱼河,也就是今天的黑山谷。沿途山路崎岖难行,但风景却美不胜收。山上树木郁葱,遮天蔽日,林间不时有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出没,它们灵动的身影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另一条路线是从腰子口经铁炉沟,顺溪流经过天星村,沿着山坡斜行至南桐关,再到江流坝。从黑山谷南门景区入口旁边的大茅坡小路下到鲤鱼河,可以到达中猪喉至下猪喉。大茅坡下鲤鱼河对面是贵州桐梓县的高山寺村,翻过山顶的三星垭,可以一直走到贵州羊磴的弯塘。
在这条路线上,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高山寺村的古寺内供奉着佛像,香烟袅袅,每逢节日,周边的村民都会身着盛装前来朝拜,祈求平安与幸福。三星垭上,以前曾有一座古老庙宇,如今虽已破败,但从残留的遗迹中仍能感受到曾经的辉煌与庄严。庙宇的墙壁上残留着精美的壁画,虽已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细腻笔触和丰富色彩。
还有一条就是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石林镇南天门到贵州羊磴的路,是万盛至渝黔边界的要道之一。南天门因地势险要,两侧山峰对峙,形似天门而得名。这里曾是古代军事要塞,也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南天门见证了战争与和平,也承载着商贸往来的繁荣与兴衰。古代的将士们曾在此驻守,抵御外敌入侵;商人们从此经过,将四川的盐巴运往贵州,促进两地经贸交流。
白杨坪的白杨树高大挺拔,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小道上,石板路蜿蜒曲折,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冒出几朵不知名的小花,五颜六色,娇艳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尔,还会遇到一些背着背篓的山民,他们热情好客,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会与你分享山里的故事和生活的智慧。他们讲述山中的奇珍异兽、古老的传说,以及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收获幸福,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暖与亲切。
三
盐茶古道上的欢声笑语
万盛进入贵州的第三条渝黔古道在青年镇。
青年镇,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货物集散地,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是周边地区商贾贸易和百姓往来的重要枢纽。
很久以前,这里就是盐茶古道的必经之地。从石角镇的盐码头出发,盐茶古道一路延伸至贵州的正安等地,全程漫长而艰辛。石角镇的盐码头,堆满了来自四川自贡的盐巴和当地的茶叶。搬运工人们肩挑背扛,挥汗如雨,将货物装上船或卸下船。盐船沿着綦河及其支流蒲河等顺流而下,每天过往盐船上百艘,场面十分壮观。船帆在阳光下闪烁,号子声此起彼伏,一幅繁忙景象。这些盐巴和茶叶,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它们沿着古道,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传播开来,促进渝黔两地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
盐茶古道沿途经过土台坡、柑子岩、红旗桥、偏岩子、面房、辅子岗、庙岗、观音桥(青年安乐)、瓮子塘、懒板凳、白鹭垭、青年场镇、板辽坝、马家坳、猪行、乌梢洞、麦石坪、南天门、长漕、白羊坪、石壁、高灶头、茶羊坪、团箐、大合土、柑子坪、香湾、马立枣、田垭口、棉花地、河坝、麻柳滩、弯塘、上下桥梁、油房、新场、水坝塘(复兴)、癞石包、窗湾、油春沟、芭蕉坝、瑞溪、安场、正安、道真。这条古道上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每一段路,都见证了商旅往来和文化交流。
这些地方,有的是繁华热闹的集市,商贾云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有的是宁静祥和的村落,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温馨与安宁;有的则是险峻陡峭的山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口处,曾经的烽火台虽已破败,但依然高耸挺立。沿途设有栈房,它们就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为挑夫们提供食宿。栈房里,挑夫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路上的艰辛、遇到的奇人奇事,欢声笑语打破了旅途的寂寞。栈房的老板热情好客,为挑夫们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和温暖的床铺,让他们在旅途的疲惫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栈房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些都是挑夫们生活的见证。夜深了,挑夫们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听着窗外的风声和虫鸣,渐渐进入梦乡,为第二天的行程积蓄力量。
四
永远不会消失的活化石
随着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公路、铁路如蜘蛛网般遍布大地,渝黔古道也逐渐失去往日的繁华。曾经的石板路被荒草掩盖,石板上残留的无数背盐行客的足迹,只能在荒草中若隐若现。背盐行客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沉重的脚步声,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
然而,那些被拐扒子敲打出的小坑、被背杵戳出的石洞,以及沿途老街的遗迹,都在默默诉说着古道曾经的辉煌。拐扒子是背盐人用来调整背负重量的工具,那些小坑,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每一个小坑里都有背盐人的汗水与艰辛。背杵是背盐人支撑身体的依靠,那些石洞,是他们坚韧不拔的象征,见证背盐人在艰难岁月中的顽强与不屈。沿途老街的遗迹,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热闹与繁华。老街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的是木质结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有的是砖石结构,展现出坚固与沧桑。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情感记忆,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渝黔古道,是跨越时空的历史通道,承载着沿途人民的情感与梦想。如今,虽然它已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