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恬接棒谭昊瑜设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标识 将赴酒泉见证火箭升空圆“航天梦”
版次:006 2025年10月29日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者董恬(左)、顾欣(右)。
还记得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谭昊瑜,两年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激动地见证自己设计的标识跟随神舟十七号飞船一起升空、遨游太空的激动一幕吗?现在,她的学妹将再次体验到“同款”兴奋。10月28日,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目前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经转运至发射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即将拉开序幕。而本次载人飞行任务标识由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董恬、顾欣(指导老师)两位设计师共同设计,稍后他们将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
头盔为核 红黄蓝里藏“太空密码”
神舟二十一号的任务标识里,藏着不少让航天迷眼前一亮的细节——以航天员头盔为设计主体,球形头盔顶部刻着“2025”,清晰标注任务年份;面窗上半部分,白色的神舟飞船正与空间站在星光中对接,下方映出祖国大地;环绕头盔的两圈圆环,既像古代天文仪,又似宇宙星体,一圈红黄色、一圈深蓝色,撞出特别的视觉张力。
“红黄是从国旗里来的,既有国家荣誉的庄重感,也透着航天人的热忱。”设计师董恬解释,深蓝色的内圈则是为了表现浩瀚宇宙,想通过色彩传递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仔细看面窗下半部分,还能发现蓝白色的地球轮廓,搭配黄色的任务序号,既和外环颜色呼应,又强化了科技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解读,这个标识要传递的不仅是任务本身——头盔是航天员的“保护壳”,也是连接人与宇宙的纽带;对接场景直观呈现任务核心,地球与祖国大地则藏着家国情怀;天文仪圆环更是在说,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追求,从古代延续到今天,“勇气、决心和永恒探索精神,一个都没少。”
从草图到定稿
把“航天梦”画进标识里
“一开始画了好多草稿,光头盔的造型就改了十几次。”作为川美2024级研究生,董恬第一次参与国家级设计任务,直言“既紧张又兴奋”。她回忆,最初团队考虑过用火箭、星辰等元素,但讨论后觉得,航天员头盔才是最能连接“人、任务、宇宙”的符号,“它是航天人的标志,也能让普通人直观感受到‘有人在替我们去太空’。”
早期草稿里,头盔偏立体、有棱角,但团队觉得不够庄重。“后来改成对称造型,沿中轴排了‘2025’、对接组合体、地球和任务编号,信息层级一下清晰了。”董恬说,最花心思的是那两圈天文仪圆环——一开始位置没定好,后来特意校准,让圆环交汇点落在祖国大地的图案上,“这样不仅好看,还多了层‘文化认同’的意思,把传统智慧和现代航天结合起来。”
在她看来,这次设计不是“简单画个图”,得懂航天任务的核心,也要懂怎么用视觉语言传递情怀。比如面窗里的对接场景,线条要简洁但能看出是神舟飞船和空间站;颜色不能太多,不然在航天服、发射架上呈现时会乱。“最后定稿那天,团队反复对着任务资料核对,就怕漏了细节,毕竟这是要跟着飞船上太空的‘中国名片’。”
从谭昊瑜到董恬
川美真有“太空缘”
“看到董恬她们的设计,就想起两年前谭昊瑜去酒泉看发射的场景。”作为本次设计团队的指导老师,顾欣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2023年,川美学生谭昊瑜设计的神舟十七号标识随飞船升空,如今董恬、顾欣再接棒,川美与中国航天的“缘分”又续了一程。
顾欣坦言,接到设计邀请时,第一反应是“要让学生在实践里懂得‘设计的意义’”:“不只是做好看的作品,更要服务国家需求,把家国情怀融进去。”团队讨论时,他常提醒学生“多想想航天人的坚守”:“比如头盔的细节,要体现‘保护’;对接的场景,要体现‘精准’,这些都是航天精神的一部分。”
对于即将赴酒泉观礼,董恬满是期待:“谭昊瑜学姐说过,现场看火箭升空时,会觉得‘自己的设计真的跟着飞船去了太空’,我现在特别能体会那种激动。”顾欣则更看重背后的影响:“希望这个标识能成为纽带,让更多年轻人觉得‘航天离自己不远’,也希望川美能培养更多‘为国家做事’的人民设计师,把中国智慧画进更广阔的天地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四川美术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