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两度在重庆安家,在渝加入“民联”,还在北碚缙云寺留下七绝诗作——

吴石在渝二三事

版次:009    2025年10月29日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杨耀健

吴石(1894~1950年),字虞薰,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人。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9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陆军大学任教,1936年晋升少将。

抗战期间,吴石先后任桂林行营参谋处长、第四战区参谋长、军政部主任参事。1945年在重庆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解放前夕去台湾潜伏,搜集了大量国民党军情报。1950年,因中共台湾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蔡孝乾叛变,吴石被捕,同年6月牺牲。1973年,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对于吴石在抗战期间的情况,尤其是他加入民主党派之事,此前的文章多语焉不详。笔者依据新近发掘的史料,予以一些补充。

1 抗战时两度安家重庆

按国民党军派系划分,吴石属于保定系。他是福建人,划归保定系是因他毕业于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素称“将校摇篮”。1914年,吴石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同学有张治中、白崇禧、黄绍竑等。吴石学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全校闻名。

1929年吴石东渡日本留学四年多,先入炮兵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大学,均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熟悉日本的军事专家。1934年回国,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处长,兼任陆军大学教官。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吃紧。南京失守前夕,吴石安排家属先行到重庆,经友人介绍在长江南岸一座德侨别墅租了两间房,有阳台,可眺望长江。吴石的妻子名叫王碧奎,他们有四个子女,来渝后子女分别读中小学或幼儿园。

吴石本人随军委会大本营从南京到武汉,之后到重庆。军委会各部主官都喜欢使用亲朋故旧,军训部长白崇禧想起保定军校同学吴石,便推荐他去第四战区,任桂林行营参谋处处长。1939年末,吴石来信叫家属南迁广西。

随着战局形势变化,第四战区长官部迁至广西柳州。1939年,经军令部次长兼桂林行营参谋长林蔚推荐,吴石出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第四战区下辖广东、广西,吴石一度被误认为桂系将领。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是张发奎,张发奎对吴石很客气。豫湘桂战役之前,日军未发动攻势,第四战区没有战事。偏安一时的第四战区,主要抓部队后勤建设、基层军官培训、士兵日常训练。在这些方面,吴石是行家里手。

在柳州时,吴石遇见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走向的人,此人名叫吴仲禧,时任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兼韶关警备司令。吴仲禧是吴石的福州同乡,又是保定军校同学,见面后很是亲热。但吴石不知道,吴仲禧是抗战前夕入党的中共党员。吴仲禧对吴石影响很大,吴石也在政治观念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中方称之为豫湘桂战役,其意在打通大陆线、清除美军机场。吴石协助张发奎指挥,亲临怀远前线御敌,坚守7天。至10月中旬,日军对桂林、柳州形成合围之势。第四战区长官部后移,吴石也将家眷撤往大后方,途中饱受游离之苦,幼子吴竟成患肺炎,因缺医少药在逃难中夭折。他在贵阳埋葬了小儿子,大病一场。其长子在贵州湄潭县插班进入内迁的浙江大学附中,其余家人再度到重庆安家。

1945年4月,吴石辞去第四战区职务,到重庆任军政部主任参事。

2 对时局不满加入“民联”

战时,各战区和集团军都在重庆设立了驻渝办事处,如第18集团军(八路军)就在红岩村设立了办事处。第四战区也不例外,在重庆城内纯阳洞设立了办事处,由副处长朱成章负责。吴石每次到重庆述职,都要在办事处小住一段时间,由此接触到酝酿中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员。1945年,吴石调任军政部主任参事,长住重庆,与该组织接触更多。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是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民主派团体,1943年2月由谭平山、陈铭枢等人在重庆发起。起初叫民主同志座谈会,1944年夏秋之交,定名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其政治主张是以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及国民党一大宣言为主旨,与实行独裁的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改造国民党。1945年10月,民联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选举产生中央临时干事会、常务干事会,谭平山任总干事。

1944年上半年,民联开始吸收成员,入会条件着重政治倾向较好、可靠、能发挥作用这三条。然而,吴石加入民联的时间无法确定,因为参加民联不需履行什么手续,一经决定吸收之后,只由介绍人谈一次话就算入会了。此外,民联也没有建立小组和支部,采用部分会员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联系。一些不宜于公开露面的会员,都采取个别联系。

民革成员梁佐华在回忆录中确认,吴石是1945年10月民联在重庆“特园”正式成立后加入该组织的。这个时间或许还要提前,却因民联早期会员没有登记名册,无法判定。

吴石加入民联,既出于对时局不满,特别是对豫湘桂战役失利不满。同时也是出于当局对拥有高学历、熟悉日本军事情况的他,一直不给予带兵实权的不满。

民联的座谈会举行地点,多在谭平山的金沙岗寓所、陈铭枢曹家巷寓所和郭春涛的韩家巷寓所,吴石应该都去过。每次座谈会有一两位负责人主持,会员可去可不去,到不齐,彼此亦不熟悉。

3 在军政部掌握核心机密

吴石在军政部做主任参事是个闲职,但经手过军需和军医业务,了解兵工和兵役的情况,也掌握着不少核心机密。军政部位于储奇门军委会大院内,吴石上下班均有公车接送。

此时,陆军大学已从遵义搬迁到重庆山洞镇,离城较远,吴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陆大走动。他在陆大有老同事,与他们忆忆旧,聊聊天,聚聚餐,心情愉悦和放松。前来陆大进修的高级班学员,有的还是他从前教过的学生,只要看见吴石,都赶紧走过来,恭恭敬敬地行军礼,尊称他为“吴教官”。这使吴石有一种成就感。

当然,吴石拜访过白崇禧,此人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也去拜访过林蔚,后者推荐过他。吴石还拜访过早年结识的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后者时任“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会长,当时住在重庆。若干年后,鹿地亘在回忆录中提及,他与吴石见面时跳起日本传统舞蹈,开怀畅饮。

战时全国各地有上百万人涌入重庆,人生地不熟,迫切希望有个同乡团体互相帮衬,同乡会便应运而生。据记载,时有各省旅渝同乡会39个、四川各县旅渝同乡会20个。为壮大声势,同乡会都积极拉拢本省籍名人入会。如广西旅渝同乡会聘请白崇禧、邓家彦为名誉理事长;新疆旅渝同乡会拉拢维吾尔族麦斯武德为会长,此人时任国民党中执委、国民参政员;四川南川同乡会拉乡人彭革陈为会长,彭时任国民党中宣部新闻事业处处长。

福建人也在重庆建有同乡会,吴石去过福建旅渝同乡会,听乡音,述乡情,吃闽菜。同乡会理事郑枚,几次想拉吴石入会任职,均被婉拒。吴石当时已与民联有联系,不愿惹人注目。

4 缙云寺留下七绝诗作

重庆北碚缙云山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山中有缙云寺,已有上千年历史。

1932年8月,应邀入川云游的中国佛教高僧太虚大师,在缙云寺创办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培训汉族僧人学习藏文,为入藏交流作准备。重庆不少显贵名流,仰慕太虚大师之名,常来缙云寺敬香或游玩。根据太虚大师法旨,在客堂备有“素册”,即留言簿。但凡有名人到此,负责接待的知客僧,都要恭请来宾留下墨宝,装订成册。

吴石在缙云寺留下的是一首七绝:

旧境重寻咲(同笑)独勤,任他春已尽三分。

笋舆十里松阴路,细雨斜风上缙云。

从这首诗看,吴石自述“旧境重寻”,说明他不止一次到过缙云寺。诗作是写景咏物,即兴抒怀。这首诗注明了他的籍贯和姓名“古闽吴石”,未注明写作时间。据其长子吴韶成回忆说,诗作写于1946年1月,但从“春已尽三分”诗句看,似为春末初夏之作。一手漂亮的行书,彰显出这位福建才子扎实的基本功。吴石自幼喜欢书法,常常一早起来就临帖,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曾对儿子说,练字要全神贯注,要先学柳体,这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并送一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帖让儿子练字。

后来当地工作组派组员李厚汉到缙云寺清理汉藏教理院遗物。李厚汉系北碚区文化馆副馆长,他在缙云寺一间破屋废纸堆里,发现了一本“素册”,册页七零八落,散乱堆放。他仔细一看,尽是一些历史名人的题诗题字,共103幅,既有冯玉祥、孔祥熙、张治中、康泽等人的,也有郭沫若、田汉、王映霞、王莹的。他决定不顾风险保存下来,用报纸把“素册”包裹起来,悄悄带回文化馆,放在办公楼文件柜的最底层,谁也没告诉。如今“素册”重见天日,我们才得以观赏到吴石的诗作和墨宝。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返还南京,吴石离开重庆,走向新的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