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博“活”色生香 数字奇遇引爆观展潮

全息投影让你穿越白垩纪 VR考古将你置身考古探方 AI诗人为你写诗作对 ……

版次:006    2025年11月27日

当AI、AR、全息投影照进历史深处,博物馆的“打开方式”正被颠覆性重塑。在重庆,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博体验革新悄然兴起:史前巨兽挣脱展柜樊笼,在全息光影中“复活”咆哮;考古探方“搬”进展厅,观众可持虚拟手铲亲历发掘瞬间;AI化身“诗人”,根据观众心意即兴赋诗……从“隔窗观望”到“身临其境”,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交互”,技术赋能下的山城文博场馆,正让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也为观众开启了一场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数字奇遇”。

重庆自然博物馆: 西南首个全息动物园 你可与“活化”古生物“奇遇”

西南首个全息动物园于2024年7月下旬落户重庆自然博物馆。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VR体验,观众只需戴上轻便的全息眼镜,跟随语音导引,即可在该动物园中“穿越”到远古时代,听霸王龙的咆哮、看巨大的马陆从洞中爬出、与迎面游来的鱼龙擦肩而过、和停在树上的巨脉蜻蜓对视……

据悉,该全息动物园展区开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节假日更是人流如织,相当部分的孩童和青少年成“回头客”,不少成人也成其“粉丝”。

记者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一楼的特展厅全息动物园展区内,与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的史前生物来了场面对面的“奇遇”——

戴上全息眼镜,随着语音导引进入了“全息长廊”,三四秒钟,视线里出现一头霸王龙,它咆哮着迎面而来,瞬间即与记者近在咫尺,其面部的纹路、圆瞪的双眼清晰可见。记者尚在惊愕之中,画面转换成山峦层叠,一头翼龙展翅俯冲而来,记者条件反射地后退、侧头,躲闪之间,它已一掠而过。“历险”遭遇后,记者看到了温馨的情景:恐龙蛋在恐龙妈妈的守护中慢慢孵化,突然,破壳而出的小恐龙边发出尖锐的如鸟叫声,边欢快地跑向前方……

据悉,该全息动物园面积约300平方米,由“全息剧场”“爬行动物互动科普展区”和“全息全家福拍照区”组成,展出近20种不同的恐龙时代场景,观众可近距离观察恐龙和体型各异的爬行动物等,游览时长约30分钟。

重庆自然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李爱民介绍,逼真效果得益于行业领先的数字孪生与全息成像技术。据悉,仅远古恐龙就运用该技术以1:1方式真实还原其所有细节,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观众佩戴的全息眼镜都配有追踪系统,全息影像不停发射各种光波给控制终端的电脑,而电脑根据所选内容指挥着眼镜,告诉它用户应该看到哪些光波,最终就在用户眼里形成了各种不同内容,因此,戴上全息眼镜,即可实现千人千面的神奇视觉体验。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虚拟考古全新体验

让21万人次“亲临”考古现场

数字技术正在为考古体验带来全新可能。

全国首个将考古科普展示与虚拟体验结合的互动展览场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的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借助前沿科学技术力量,打破展馆场地、空间的限制,通过三维扫描将考古成果形成数字化信息,运用3D全息投影、全景五面屏等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数字展览,让观众多角度观察文物,并体验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内容,增加展览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在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该研究院有关工作人员在位于二楼游玩区的VR游戏体验考古发掘项目前,展示了让玩家“亲临”考古现场,实现考古发掘的虚拟体验过程。

据介绍,该VR考古发掘体验项目是基于真实考古发掘现场及流程设计制作,使用三维扫描及建模技术,1∶1真实复建冬笋坝考古遗址发掘现场以及发掘出土文物,通过VR设备,使观众虚拟体验身临其境之感。

戴上VR眼镜后,第一步需寻找遗址,此时玩家身处冬笋坝遗址三维模型内部,通过手柄和视角转换,了解冬笋坝遗址情况,之后选择查看不同的探方,准备进行挖掘。开始挖掘前,玩家在选择对应任务后,系统会带其前往对应的探方,并提示其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工具如手铲、刷子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做好发掘前的准备后,玩家即可在布设好的探方格中,进行虚拟发掘,此过程中,玩家通过操作手柄在不同的阶段,使用考古人员常用的手铲、毛刷、相机、标尺等各种发掘工具,在提示引导下,进行科学发掘。在发掘文物的环节,玩家需操作手铲、毛刷等工具进行文物发掘前的准备,之后查找探方中具有明显差异的土层,发掘其中包含的文物。在探方1中,玩家挖掘出了青铜剑,在探方2中,玩家则挖掘出了铜釜。通过相机、标尺等工具对文物信息进行记录、收集即完成了该次考古遗址发掘的虚拟体验。

据悉,除VR外,该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内的考古工作数字化模拟还运用了AV、交互体验系统、红外捕捉系统、雷达跟踪感应系统、类型学互动体验系统、古建筑互动体验装置等技术。

来自该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该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自202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累计开展570余场活动,服务观众人次达21万,覆盖全龄段,包含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各行业从业者、城乡居民等,其中有逾20所学校师生,超过1万青少年参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这里有个AI“诗人”

你选关键字它为你写诗作对

2024年5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上新了极具科技含量的《壮丽三峡》展览:三维复原三峡形成、文物数字化复原……长江三峡数百万年的自然与人文历史,借助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跃然于该创新展陈之中,成为长江文明的重要注脚。

11月13日,记者在《壮丽三峡》展览上体验了“巫山云雨”“巴山夜雨”等经典意象。当日,该展览观者如云。

在“诗满峡江”展区,一个数字技术装置引人注目。“这是一个AI技术运用场景,它可以根据游客选定的关键字创作新诗。”该馆文创部有关负责人为记者做了演示:点击电子屏上的开始键,屏幕显示:“进入奇幻诗词世界”,之后屏幕上由右向左竖式展现如下说明:您好,欢迎来到集古代诗文大家智慧的玄妙世界,接下来,我将会为您定制一首专属于您的诗词,请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不多时,AI“诗人”生成了如下诗句:夜色沉沉覆水滨,孤舟独泊影伶仃。月明山静人何处,风起云涌泪满襟。该负责人称:“这是我们引入的AI语言大模型,与它的互动,可提升观众观展的趣味性与体验感。”

除AI技术外,观众在《壮丽三峡》展览中还可以观看大溪人生活动画、通过16K扫描和虚拟光照技术,结合历史故事对汉代景云碑进行数字化解读、通过全景3D影像、环绕音效等,增强对三峡自然风貌的了解和感知。

据该负责人介绍,该展览开展至今接待游客已逾300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该馆一楼临展厅展出备受热捧的《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该展览以数字展览展示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与大足石刻,通过裸眼3D、AI图像生成技术、数字孪生模型等数字技术突破物理边界,构建可移动的数字石窟艺术体验系统,使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成为可感知、可对比、可参与的文明载体,在实证佛教艺术从敦煌到大足的本土化流变历程的同时,为观众带来一场科技、潮流与动感十足的视觉盛宴。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董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