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莫让“看图说话”带偏古文字学习
版次:007 2025年11月27日
“洗头”甲骨文走红网络
近日,一款被网友猜测为“洗头”的甲骨文字形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留言超两千条。专家解读称,该字形并非学界确认的甲骨文,与“盗”字构形相似,可能源于书法创作。专家提醒,认识古文字应避免“看图说话”,需通过权威渠道溯源,把握其演变轨迹与语言逻辑。
甲骨文字形引发网友猜测
“这个甲骨文到底在表达什么?”近日,一则“猜猜甲骨文这是什么字”的网帖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网帖中的字形图引发网友丰富联想:正中一人弯身探向盛器,有线条自头部垂落,不少网友直呼“这不就是在洗头吗”,也有网友认为“像在吐东西”,还有人猜测“是某种动作表达”。
截至记者发稿,该网帖留言已突破两千条,网友观点分歧明显。有网友坚持“形态上就是洗头,线条像水流”,也有网友提出异议:“不太像‘沐’字,‘沐’字有明确的水旁和木旁,这个字形结构不一样”;还有网友打趣道:“可能是古人喝汤太急,汤汁洒出来了”。热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
记者注意到,类似古文字解读类内容近年在社交平台颇受欢迎。不少网友表示,甲骨文的象形特征极具趣味性,“看着字形猜意思,像解谜一样”。但也有网友坦言,自己对古文字了解有限,只能凭直觉判断,“不知道猜得对不对,希望有专家能解读”。
字形类“盗”非学界确认甲骨文
带着网友的疑问,记者联系到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李发教授。两位专家查看字形图片后,给出了一致的核心结论:该字形并非现有经过学界确认的甲骨文。
刘永革明确指出,图片右下角的图形确为甲骨文“盜”(简体“盗”),而中央被网友热议的图形虽与“盜”字甲骨文构形相似,但并未见于权威甲骨文数据库,更不是表示“洗头”的“沐”字。李发教授补充道,该图形可能来自书法创作,“书法艺术中常会为了审美效果调整文字结构,有时不完全符合文字学依据”。
针对甲骨文“盜”字,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李发教授介绍,这是典型的图形式表意字,“从构形来看,像人手持器具吸食器皿中的液体或食物。此字旧释为‘㱃’(今作‘饮’),但字形关联不紧密,现部分学者改释为‘盗’,因为跪坐张口垂涎的部件对应‘㳄(音xián,意为涎水)’,搭配‘皿’(盛器),合起来体现‘对财物垂涎而偷取’的含义”。
刘永革进一步解释,“盜”字上方的三点水实际表示“涎”,本义很可能与“吸食”相关,现代常用的“盗窃”义反而是其假借义,“文献中未明确记载其本义演变过程,需结合文字发展脉络综合判断”。对于网友解读为“洗头”“吐”,专家认为,这是现代读者基于图像直觉的本能反应,未能结合文字构形逻辑与历史语境。
学古文字需避“看图说话”误区
“单纯凭字形直觉猜测,是公众认识古文字最常见的误区。”李发教授强调,汉字是动态发展的符号体系,认识古文字不能脱离其演变轨迹与语言功能,“甲骨文虽以象形为基础,但多数文字已具备表意、表音功能,需结合偏旁部件、语法结构和文献记载综合判断,不能孤立‘看图识字’”。
刘永革补充道,甲骨文中象形字仅占少数,多数为会意字、形声字,“比如‘沐’字,由‘水’和‘木’组成,本义为洗头,构形逻辑清晰,与网友热议的字形有明显区别”。他提醒,公众若对甲骨文感兴趣,可通过“殷契文渊”平台等权威数据库查询,“这些平台的甲骨文字均经过专家校对,配有详细的构形分析与释义,能帮助准确理解”。
专家表示,甲骨文作为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公众对甲骨文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体现了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的提升,但也需注重科学认知方法。“古文字解读需要专业积累,希望更多人通过权威渠道学习,在探索中感受汉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李发教授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冯盛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