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村的泡粑西施

版次:011    2025年11月27日

□陈斌

工人村离城不远,有三四公里,是一个人气很旺、环境不错的社区。以前这里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职工家属居住地,后来进行了连片改造,但仍然保留了原来的老地名。

表妹一家人居住在这里。表妹快四十岁了,名叫张笑花,中学毕业后就一直跟着母亲做泡粑。

表妹这个人聪明、能干,说话、做事风风火火,一头乌黑的长发随意地披在肩上,几绺刘海轻盈地遮挡住额头,长长的睫毛有节奏地眨动着,清澈明亮的眼睛透着机灵劲,说起话来语速较快,双手灵巧地做着事情。工人村的人都说表妹的颜值很高,她的粉丝和追随者给她取了“泡粑西施”的雅称。

别看表妹做的是卖泡粑的小生意,可也是一个人生坎坷有故事的人。

说来话长,从前的工人村还是破烂的棚户区,她家隔壁住着比她大两岁的小伙伴刘强,两人自小青梅竹马,都是工厂的子女,一起在棚户区长大、读书。

后来,刘强考上技术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表妹名落孙山,与母亲一起做泡粑生意。虽说卖泡粑是小生意,但由于她家的泡粑色泽素净、软糯可口,生意一直很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刘强大学毕业后,回到工厂工作。此时,两人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快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年后小两口又有了可爱的小女儿。

然而,好景不长,刘强在一次出差的途中遇上交通事故,撇下母女俩走了。

坚强的表妹一边拉扯着女儿,一边做着泡粑生意,日子也还过得去。

屋漏偏遇连夜雨,没过多久,表妹的母亲因病去世。这下只有她一人硬撑起泡粑店。

虽然泡粑仅仅是一种早餐食品,但制作工艺流程很复杂。表妹手脚麻利,尽管一个人操作泡粑制作的全过程,但忙而不乱。她严格遵循泡粑制作的传统工序,不偷懒取巧。她通常头一天中午将大米、糯米等浸泡晾干,之后研磨成浆。

浆磨好后,表妹又快速地将糯米放入甑子蒸熟。待蒸熟的糯米稍许冷却后,表妹便挽起袖口,用双手揉着蒸熟的糯米至软泥状,直到无籽粒,再将糯米团放入米、豆混合浆里面,充分搅拌均匀后加盖,让其在适度的环境中发酵。

做完这些,太阳已经西沉,倔强的表妹感觉有些疲惫,但容不得她片刻休息,便要接着做晚餐。女儿快放学回来了,吃过晚饭还要去学校上晚自习。

吃过晚饭,表妹立即着手第二天蒸泡粑的准备工作。只见她仔细地将当天用过的蒸笼等器具一一进行清洗,清洗好的蒸笼放在院内晾干。这个活儿一点都马虎不得,特别是蒸笼的垫帕,要反复清洗很多次,并用煮沸的开水进行消毒,晾干后才能使用,否则蒸出来的泡粑就会带酸味。

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表妹就起床,往一口大铁锅里面加满水,快速地打燃天然气灶,将院坝里的大蒸笼拎回放在锅里。趁锅内水还没煮沸的空当,表妹用一个大瓷盆在发酵好的混合米浆桶里,舀上满满一瓷盆米浆,加入少许炼化猪油,以及适量白砂糖,倒入打好的鸡蛋液,快速搅拌均匀。待一切准备妥当,大铁锅上的蒸笼也已冒着蒸腾的热气。

表妹再一次查看蒸笼,尤其是蒸帕下面的圆形蒸格是否稳固,确认无异常后迅速地将米浆舀入蒸笼的蒸器内,然后盖上蒸笼盖,蒸上几股大气,甘甜味香的“荣昌泡粑”即告成功。

此时,东边天际已经露出鱼肚白,赶着上早班的人们已陆续来到泡粑店。表妹注视着第一拨客人的表情,只有得到客人赞许,她才放下心来,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吃罢早餐的人们,带着一份好心情奔往四面八方,去忙碌自己的事情。表妹平静地看着他们散去,对这样的日子,表妹毫不厌倦,周而复始地这样过着。

有人问表妹:“你这泡粑店,还要开多久?”

表妹带着自豪的语气说:“荣昌泡粑是荣昌的标志性小吃,也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越喜欢它,就越证明生活的美好。我要把泡粑店一直开下去……”

随即,她用手示意我们看正在合龙的濑溪河大桥,又指了指对岸的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接着说:“这座大桥通车后,对面的大学生十多分钟就可以来店铺吃早餐,再也不用绕几公里路才能过来……”眉宇间,满满的幸福感爆棚!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