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星和作者(右)
收藏的古琴
古琴制作工具
挖槽腹
□胡雁冰
一个木匠的后代,居然无师自通成了古琴制作高手,你信吗?
2019年,我曾采访过“南山古琴艺术”传承人兰滇军先生,了解到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是中国传统乐器,传承历史超过2500年。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古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简称“非遗名录”)。
制作古琴可不容易,一个木匠怎么就成了制琴高手?带着疑问,我们前往南山“兰琴坊”一探究竟。
十元钱“捡漏”淘到古琴
古琴制作,也称斫琴。“唐氏古琴传统制作技艺”,2019年6月就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非遗名录”,至今已传承第五代。
唐伟星是第四代传人,他的技艺来源于父亲唐岐山。父亲13岁学木工,上世纪40年代,跟随师父刘双全从老家四川遂宁来到重庆。1951年6月,修建重庆大礼堂时,曾面向全国海选木匠,唐岐山师徒双双入选。师父刘双全是川西一带很有名望的木匠,附近村落人家,不论木活大小,像家具制作、修房造屋、寺庙祠堂修建等等都要相请。特别是大户人家嫁女,随嫁古琴等物件,也会来请他制作。唐岐山更不简单,30多岁就成了八级工,这可是工人的最高职级,后来还当了四川省劳模。
生于1958年的唐伟星2012年开始制作古琴,迄今已制出精美古琴近百床。说起为何会走上制琴这条“高端”之路,唐伟星讲到了一次偶遇。
1983年的一天,他在当时的13路公交车站等车,见一中年妇女,手提一床还在滴水的好似古琴的物件经过,估计对方是才从垃圾堆捡到,嫌脏,刚找水冲洗了一下。其他人漠然无视,唐伟星却把对方喊到一旁,问这个东西卖不卖?对方很爽快,问给多少钱?他主动说给十块吧。对方立马把物件递到他手上,毫不犹豫接过钱,一转身就不见了。唐伟星也没想到,自己竟买到了一床名家所制古琴,捡了一个大漏。因为,这床古琴此后被一位收藏朋友以18万元收藏。其实,唐伟星能识这个“宝”,本事并非一年半载培养出来的。
1977年参加工作时,他在重庆雕刻工艺厂担任雕刻工,1986年调入重庆市出租汽车公司,这显然与他的喜好不吻合。为何要这样做?因为他有一个梦想——自己做钢琴。这个梦在重庆雕刻工艺厂没法实现,但新单位却有这种可能。公司给他定了一个美工岗,他也开始摸索做钢琴。幸运的是,时任经理坚定支持了他的想法。
钢琴是西洋乐器的“百乐之王”,唐伟星做钢琴的梦想,是从制作小提琴开始的。
四个月做出纯手工钢琴
自小耳濡目染,唐伟星对木工的推拉刨锉基本技法早已娴熟。
1975年,唐伟星开始学拉小提琴,那时买一把新的小提琴要二三十元,贵的要上百元。他只好在拍卖行花8元钱买了一把旧琴。旧琴用起来不那么舒畅,他就想何不自己来做一把呢?
在父亲指导下,在18岁那年他很快就制作出了第一把小提琴。此后一发不可收,很快又制出了第二把、第三把……这时,他觉得只拉小提琴不过瘾了,他想弹钢琴!
那时的钢琴,可是难得一见的高级玩艺儿,他便约了4个朋友到处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们在重庆郊区一所学校找到了一架旧钢琴,花300元买回来。一番打量后,唐伟星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做钢琴!
1986年,唐伟星和4个朋友合作,在其中一个朋友家中,花4个月时间,做出了一架纯手工钢琴。时任重庆音协主席叶语不相信,邀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钢琴教授来到现场,从钢板、音板、击弦机、琴弦、箱体、键盘等逐一验证,最后给予了确认。
1987年9月24日,重庆有媒体还专门对他进行了报道,标题是:《四名青年四个月业余时间手工制作85键立式钢琴》。有关专家在看了他们制作的钢琴后评价说,如果设备和原材料能保证的话,琴的质量还会大大提高……
唐伟星向我们讲述了制琴的艰难:钢琴的钢板最难做,因为是球墨铸铁材料。他参照旧钢琴的钢板先制出模型,然后到位于化龙桥的重庆阀门厂,通过翻砂车间的朋友才制作出来;琴弦也不简单,里面是钢丝,外裹一层铜丝,全手工缠制,其强度和难度都不可想象……
陆续制出古筝吉他扬琴
钢琴制作成功,唐伟星有如登山到了山顶,后面的事情做起来就更顺风顺水了。后来,他陆续制作了吉他、扬琴、古筝等乐器。
他还不满足。1982年,唐伟星拜重庆著名金石学家、篆刻家黄笑芸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篆刻,这也为他后来古琴制作中的落款打下了厚实基础。
有一次,书画朋友看见他收藏的一款古琴,遗憾地说这琴无琴弦、无琴轸,没法弹奏。唐伟星说,那我自己来修。起初,他并没注意到这床古琴还有题款,题款刻在琴腹(共鸣箱)内,修琴时才意外发现。内中文字显示,上款是民国19年,下款是渝北王普生制。王普生是制琴大家,“唐氏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就传承于他。
抗战时,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随之迁来的还有当时国内古琴名家查阜西、徐元白、徐文镜、杨宝元等,他们会同重庆本地古琴名家杨少伍、王普生等,在下半城十八梯建立了“天风琴社”。王普生在与各方名家交流中,将自己的古琴制作技艺不断提高与发展,最终成为浙派古琴制作的集大成者。1946年,王普生与刘双全结为挚友,把技艺传给了他,此后刘双全又传给了唐伟星的父亲唐岐山。
九个弟子平均年龄40岁
唐伟星现有9个弟子,平均年龄40岁左右。每周,他都会安排两天进行专门授课。弟子入门学艺,首先考其人品和学养;其次,再看有无吃苦耐劳的精神;三看有否真正热爱古琴制作和古琴音乐艺术的心境等。若都能达到要求,方能入门授教。
“制作一床古琴,每个环节都应手工完成。”唐伟星对于古琴制作,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要求,对徒弟亦是如此。
唐伟星告诉我们,制琴技艺颇为复杂,识材、挖槽腹、刮灰打磨、上弦调音等等,多达200多道工艺流程,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准无误,“斫一床合格的古琴,用时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才能完成……”
2019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举办。赛事期间,展示了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伟星参加活动并获得了优秀奖。他告诉我们,他正是以这次活动为新的出发点,健全“唐氏古琴制作技艺”的传承体系,进一步推广古琴文化。
目前,唐伟星获聘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还将参加今年7月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第七届琴展。接下来,他计划办一个古琴演奏培训班,还在筹备举办个人琴展。
延伸
想不想学一手? 制古琴,教你秘诀
斫琴,是指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工艺技术,是中国传统技艺,也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制作一床好琴呢?
斫琴的核心在于斫木,斫木的核心在于选材。这是斫琴的第一道工序。
古人有训:“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因此,要选上百年的老木料如梧桐木、杉木,且纹理顺直无节疤、无裂痕;料还要大,至少是1.3米长、25厘米宽、5厘米厚,才足够挖一床琴的槽腹。
第二道工序是挖槽腹。
制琴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挖槽腹。手工斫琴,要考虑琴材的纹理、年代、阴阳面,每一刀都得讲究。只有边听音边试着下刻刀,才能使每床琴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琴音。
第三道工序是上灰胎。
除了挖槽腹,重要的还有上灰胎。古琴的琴面木质松软,为避免长期磨损,同时兼具传音效果,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灰胎的主要成分是鹿角霜和中国传统大漆(生漆)。鹿角霜由梅花鹿、马鹿和驯鹿等成熟后脱落的角制成,大漆则是天然漆树流出的汁液。琴坯做好后须放置一年经受四季变换,让其自然变形,减去斫琴时所产生的应力,然后才上灰胎,必须反复刮20遍以上。
第四道工序是上漆。
制漆步骤较复杂,披麻、上灰、面漆、推光,每一步都必不可少,才能保证古琴传承千年而音色不变。
因此,制作一张古琴,至少得花两年的时间。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政协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