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打捞出水
打捞现场
“中山舰”打捞现场
修复后的中山舰
□林克于
27年前的1月28日,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打捞公司)在武汉金口镇长江水域,成功打捞中山舰,引起全国人民和世界华人高度关注,在打捞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重庆争得了荣誉。
笔者是打捞中山舰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回顾打捞期间的艰辛往事,不禁心潮澎湃,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往事浮现在眼前……
1中山舰打捞权花落重庆
1994年,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总经理李光辉从媒体上得知,湖北方面准备组织力量打捞一代名舰中山舰,这一消息让他跃跃欲试,决心获取中山舰的打捞权。
此后,在历时3年多的竞争中,李光辉三下武汉、一上北京,率工程技术人员带上图纸、技术资料和打捞方案四处奔波,陈述打捞理由和决心。在此期间,李光辉还曾多次组织精兵强将,乘工程船东下武汉金口镇长江水域,在当年中山舰的沉没水域探摸。几名技术精湛、水下作业功夫过硬的潜水员,以接力方式,轮流下水寻找。他们克服了水深流急、作业不便等诸多困难,终于找寻到了中山舰的水下具体位置。更关键的进展是,潜水员还探摸到了沉船上的“中山”二字,并用摄像机将“中山”二字成功拍摄。
取得重要水下探摸数据后,打捞公司将获取的中山舰沉没详细情况,以及精心制定的打捞方案等,向湖北省政府作了汇报。湖北省政府随即组织相关部门、邀请打捞行业专家,开会进行反复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重庆方面提供的方案切实可行,设备技术雄厚,完全具备打捞中山舰的能力,决定授权重庆方面打捞中山舰。
当重庆打捞公司获得中山舰打捞权的消息经媒体播发后,国外有人表示怀疑,并在报上发文说:“中山舰已沉没50多年了,你们是打捞中山舰,还是打捞中山魂?”
面对舆论压力,李光辉发誓:一定要将中山舰打捞起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让外国人看看咱中国的打捞人和打捞技术。他在打捞动员大会上告诫大家:“我们打捞中山舰,绝不仅是为了几百万元的打捞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完成一件政治任务……”大家跃跃欲试,期待着出征武汉金口镇长江水域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不过,打捞工作绝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等长江枯水期才能进行,而且还必须在枯水期把中山舰打捞出水,否则一旦洪水到来将前功尽弃。
2七勇士激流中定位中山舰
1996年11月初,根据科学分析和长江水域水位的长年规律判断,专家们认为:赴武汉实施打捞的时刻终于到了。期待已久、大显身手的这一天到来,让大家欣喜若狂、兴奋不已。
11月12日,李光辉率领打捞队正式进驻金口镇长江水域。意外的是,武汉水位却一直在7米左右徘徊,而最佳的作业水位应在2米以下,这给打捞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由于水位高、水流急,潜水员下水作业十分困难,很难按预定计划到位。但是,潜水员不怕苦、不怕累,不畏刺骨的寒风,身穿轻潜装,经过几天紧张施工,终于在11月20日完成第一阶段对中山舰的水下定位工作。
11月20日,是打捞队对沉舰定位的最后一天。此前,打捞指挥部已把第一阶段定位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在风大、雨密、天寒、急流的情况下,进行实地水下练兵,做好充分准备;后段视水位稍有回落,就采用轻潜接力下水作业。然而,水位似乎有意与打捞队员作对,直到16日仍回落甚少。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指挥部决定不能再等水位下降,立即选派精兵强将强行下水。于是,曾获重庆市“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潜水队长罗晓荣等七勇士组成突击队,轮流下水给中山舰强行定位。
17日15时10分,潜水员陈小兵第一个下水。他在激流中抗流下潜成功,探摸到中山舰前的双缆桩;15时55分,另一位潜水员何庆海着轻潜湿式装下水,因水流湍急、挂物又多,他还没潜到水底,脚就被划伤流血。但他咬紧牙关,简易止血后又继续下潜作业;16时7分,队长罗晓荣亲自下潜,这位多次在重大打捞工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个头高大,自然水阻力也大,难以直立入水。但他体力好,终于在5分钟内登上了中山舰,并将第一根钢缆拴套成功。
接下来的三天,潜水员陈方勇、彭召才、王兴强和黄建斌分别强行下水,接力配合,取得了较大进展。陈方勇在29米水压下肺气压伤,耳鼻流血仍不休息,连续下潜作业;黄建斌19日在一个多小时内两次潜水,时长达59分钟,超出常规时间1倍,成功将钢缆拴套在舰艏缆桩上。经过7位勇士的接力配合作战,20日17时,终于按预定计划将5根钢缆牢牢系在了中山舰舰艏、舰舯和舰艉部。至此,中山舰整体定位宣告大获成功。
3打沙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
打捞中山舰,打沙是关键工程。因为舰身在江底已沉睡50多年,淤泥布满每个舱室和角落,如不把沙打净,就不能减轻沉舰重量,无法将其抬出水面。
然而,打沙却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因为没有该舰的原始资料,对各舱室的布局了解甚少,潜水员水下作业十分困难,既要保证打沙进度,又要保护好舰内的文物。为了防止顾此失彼,潜水员们分舰艏、舰身和舰艉三段同时进行施工,由27名潜水员轮番下水作业,且在吸沙管前安上金属过滤器,防止吸走文物。经过全体潜水员的艰苦努力和加班加点,前十天完成了打沙量20%,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尤为棘手的是,舰艏22米长的区段内,长时间却找不到通口,底层水密舱又太小,这可难为了潜水员们。但大家一连几天围绕舰艏进行打探和摸索,终于找到了通口,钻了进去……
因舱内淤沙已板结坚硬,潜水员需用高压水枪等工具将其打松,再用吸沙管吸出。这道工序既艰难劳累又十分危险,稍不留意,潜水员的手脚就可能被吸沙管吸住而造成伤害。此外,由于中山舰在水下坐姿为艏下艉上,向北倾斜80度,潜水员不能垂直下到舱内作业,须从北下水,横着向南钻进舱内,然后再安装吸沙管头。打完一舱沙后,再移动打沙管位置,因此难度颇大。再者,中山舰遭战争和人为破坏,破口破洞不规则,人道孔小,楼梯陡、弯且狭窄,给潜水员进出舱室带来极大困难。但潜水员们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想方设法钻入舰内,犹如鱼一般在里面游来游去。经过一个多月苦战,终于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打沙工程。中山舰的出水,希望已在前方。
4一代名舰终于出水了!
1997年1月28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沉没江底58年的一代名舰中山舰,终于出水了!
从1996年11月12日至1997年1月28日,重庆打捞公司的打捞队员们,为了让中山舰早日重见天日,已在风雪严寒中苦战了七十多个日日夜夜。
中山舰出水的当天,此前还持续雨雪风寒的武汉,天气变得一片晴朗,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为在金口镇长江水域举行的中山舰出水仪式,平添了一些热烈的气氛。中央电视台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共同分享一代名舰重见天日的欢乐。
上午10时整,中山舰整体打捞出水仪式在打捞现场隆重举行,一千多名各界代表参加庆典。10时20分,现场总指挥李光辉发出了中山舰出水的命令。两颗绿色信号弹冲天而起,停泊在江中的船舶一齐拉响汽笛,威风锣鼓队也咚咚敲响,整个场面壮观、热烈。中午12时,一代名舰整体打捞出水!顿时,数千只白鸽腾空而起,轮船又拉响了汽笛,威风锣鼓再次敲了起来,参加仪式的人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重庆打捞公司经过近百日艰苦作战,克服了风大、浪高、寒冷等困难,成功清除积沙1400立方米、打捞出土文物1700余件。他们这一壮举,为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重庆打捞公司创造了世界打捞史上打沙第一、打捞文物第一、打捞沉船安全第一的多个奇迹。后来,打捞中山舰的创新技术“双驳抬撬,整体出水”,还获得全国交通系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作协副主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链接
一代名舰中山舰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船厂所订购。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海军。中山舰虽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
1915年至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号召,参加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1997年2月18日,打捞出水后的中山舰被拖运到湖北船厂进行全面维修。2008年5月26日,修复后的中山舰正式落户武汉市金口镇中山舰风景区博物馆。2009年4月11日,中山舰博物馆首次对外非正式开放。2011年9月26日,中山舰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