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大禹和火锅的传说 2024年07月05日   010版  

□林文郁

大禹,上古汶川人。传说其继承父辈遗志,受舜指派到江州(今重庆)治理三峡水患。在江州,他娶涂山氏为妻,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成。

治水成功后,为示庆贺,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即聚天下诸侯于江州涂山,铸造了九个大鼎,象征大一统的九州,也即今日之中国。自此,鼎成为国家重器,象征最高权力,故有“一言九鼎”之说。但凡有重要仪式及祭祀,均要用鼎,以示讲排场,重礼仪,守规矩,循尊卑。

据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载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载处,是谓巫载民,巫载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这里描绘的是上古时期的巴国,人们衣食富足,喜欢终日载歌载舞。大禹治水成功后,也在江州涂山对面风景如画、林壑幽深、冈峦俊美的大山上举行了盛大的歌舞会。大家纵情歌唱,万分快乐。后世的人们为纪念这次盛会,也为了表达对大禹的景仰之情,遂将大禹与众诸侯欢歌曼舞的这座山命名为歌乐山(今重庆歌乐山)。

乃后,鼎由祭器逐渐演变为食器,钟鸣鼎食开始,火锅之道成矣。中国火锅早期形式由此而兴,正所谓“铸九鼎,象九州,出中国,兴火锅”。

大禹,作为九州铸鼎第一人,自然和中华文明的火锅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大禹与重庆的关系,东晋常璩在“中国方志的始祖”一书《华阳国志》中记载:

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此处的江州即是如今的重庆。

元代贾元写有《涂山庙碑记》。他引经据典,以确凿的证据和严密的推理证明:大禹庙、涂后祠在江州涂山。且考证:况会稽、当涂,在禹时未入中国。

说明早在元代之前,重庆人就已开始纪念大禹。况且,大禹娶妻及聚会诸侯的地方,也不会在当时未纳入中国版图的会稽与当涂。

关于大禹,明代曹学佺在所著《蜀中广记》里也有载:《华阳国志》曰:“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帝禹之庙铭存焉”。又曰:“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陶弘景《水仙赋》云:“涂山石帐,天后翠幕”,夏禹所以集群臣也。按《倦游录》:“三门禹庙,神仪侍卫极肃后。后殿一毡裘像,侍卫皆胡人,云是禹妇翁”。今不存。

即在过去的江州涂山上,大禹曾经在此聚集群臣。所以,在山上不仅有禹王祠,也有涂后祠,更有涂后的父亲、大禹的岳父塑像,还有少数民族着装的士兵守卫。只是在曹学佺的时代,塑像已经毁掉不存了。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曾写有一首《涂山禹庙》诗:字水城东岸,涂山禹后家。明禋和祀永,古木依江斜。帘卷龙门月,座移星汉槎。登临想疏凿,四日度三巴。

诗中不仅写出了涂山禹庙之山川胜景,以及重庆人对大禹的永久祭祀,还赞颂了大禹新婚四日即出门治水的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高尚精神。

抗战时期,辛亥革命元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还为此在歌乐山留下题词:“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以志纪念。

如今,在重庆湖广会馆里,尚存有禹王宫及塑有大禹像。每年清明节,重庆人民都要在此举行以“传承华夏礼,弘扬大禹志”为主题的盛大而隆重的仪式——禹王祭,继续沿袭着从古至今对大禹的顶礼膜拜。

传说大禹还是中国筷子的发明者。大禹在三峡至江州一带治水时,先是用手来进食,后来发现江边生长不少竹子,于是截下两根细竹管来吃,感觉比手更好使。由是,筷子出现在了中国人的餐桌上,也成为火锅最重要的餐具。

为了纪念中国火锅和大禹的渊源,重庆火锅中出现了九宫格。

九宫格源自九鼎,象征源远流长的九州中华。最早在毛肚火锅中放进九宫格,正是重庆人民为了纪念务在救时、治水有功、铸鼎第一、开启夏历的重庆女婿大禹。

大禹在三峡一带治水成功后,舜禅让于他。后来,他又将王位传给其在江州诞子石(今重庆弹子石)所生之子夏启。中国从此走入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启了同耕、同作、同食、同息的早期井田制。

而九宫格正是早期“井田制”的形象再现。

所以,在火锅中放置九宫格,既体现了共聚、共食、共享、共乐的平等意识与共和情怀,又体现了九州华夏一家亲的大一统思想。它既表达了重庆人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大禹的崇敬之情,又寓意九州大地上同居一片土、同耕一块田、同唱一首歌、同吃一锅饭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结。一口锅,不仅九州同天,大家共襄盛举,而且还长长久久,流香万世。

(作者系重庆中华食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