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一锭官银背后的故事 2024年08月12日   010版  

江津发现的银锭

□罗安会

近日,一锭标有“江津县,匠裕国泉,二十年捐输”字样的官银现身江津。此银锭呈银灰色,铸工精细,光泽亮润,铭文清晰,包浆醇厚,品相上乘,气口光泽亮丽,让人一见顿生诧异之心。

经考证,此“二十年”捐输的银锭,为清光绪年间江津县收的各种税赋散银,由县衙集中铸成10两重(359.9克)的官银,装箱上缴省府和朝廷。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筹办六十大寿。这年,朝廷户部以此为由,源源不断地收受各地送来的寿礼、贡品,摆放在颐和园排云殿,接受百官贺寿。

慈禧庆寿典礼前夕,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朝廷苦心经营16年的北洋海军在海战中全军覆没。次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丧权辱国的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愤慨。要求清政府惩办李鸿章,废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然弱国无能,只能任人宰割。

此时的慈禧,见民怨沸腾,不得不在这年的八月,下旨废除了庆寿的决定。但,此时的540万两“庆典银”早已悉数花光。

要知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已赔偿西方列强白银4000万两。那时,国库每年收入也不过70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竟要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让国人吃惊。实际上,日本人还通过各种手段,让清政府多支付了4000多万两。为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朝廷将赔偿的银两层层分解下压,各省、州县官吏便乘机搜刮民脂民膏。

那时,官场无官不贪,江津官府也同样如此,层层加码,不顾人民死活。

江津史料载:时任江津知县的朱锡藩,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此人尽管昏庸无能,烂点子却不少,为筹集更多银两,他竟然在江津实施了一项政策——卖功名、卖官位。

这年春,朱锡藩公开在江津文庙内,分别对童生、秀才、举人头衔明码标价出售;尔后让有了功名的人再花钱买县衙内的正官、佐官、属官、教官、副官、典吏、差役等职位;同时,他还对县内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伯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一律标价买卖,公开敛财。

这些卖功名、官位,以及农、商上交税赋的散碎银两,交由指定铸造银锭的银楼,制作成10两银锭解运省衙和朝廷。

官府大肆敛财,民不聊生。为此,各地兵匪闹事不断,重庆府衙敕令各县乡勇团练,加紧弹压各地民众闹事。

这年,川东特别是江津水旱灾害不断,朱锡藩不但不组织抗灾减灾,救济灾民,反而大搞“城隍会”(即庙会),以加赋征税。

非但如此,这朱锡藩还突发奇想:将县城东门外著名的“江津八景”之一的“莲塘夜月”,以及周边“腴田数十亩”捣毁后,修建“遗爱祠”,以此祠来记载、传扬知县大人的“功德”。

在此民不聊生之际,江津县城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被后人尊为“联圣”的钟云舫,不由怒火中烧,拍案而起。他不畏强权,在“遗爱祠”的墙壁上题《莲塘》诗两首,对朱锡藩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其一为:“绕岸垂杨罩绿烟,膏腴千亩种红莲。可怜负郭斯饥女,都为家无一寸田!”

朱锡藩闻报后,咬牙切齿要“办”钟秀才。钟云舫毫不畏惧,将朱锡藩名字拆开来,又写了一副对张贴在“遗爱祠”门柱上。联曰:“朱以牛变人,遭瘟,怪道不通人性;藩本番上草,杂种,长成这样草包。”横批:“五金之贼”。

朱锡藩恼羞成怒,勾结重庆府同僚,陷害钟云舫,强行革除了他的秀才功名,削去他的廪银,查封了他的塾馆。钟云舫因文获祸,被迫背井离乡,流落成都荒郊。

如今,130年前的官铸银锭现身江津,由此印证了清朝末年官场的腐败和荒唐,也揭露了地方官员昏庸无能、横征暴敛的弊政。

(作者系重庆江津作协副主席)